三工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地下水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以流域水量均衡为基础,以植被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作为源汇项,建立了内陆河流域二维地下水运动模拟模型。根据荒漠植被区的气候条件,依地下水埋深划分并合并植被变化方式为几种类型,以面状因子处理源汇项。绿洲区的灌水、抽水等源汇因子对地下水影响最大,根据不同作物的灌溉制度详细计算随时间变化的源汇量。其他植被变化类型上的源汇因子相对次要,主要是有限的降水和凝结水入渗及蒸散,具体数量分配在某一时段。用GIS处理区域植被变化的空间数据,与专业计算地下水流的FEFLOW软件结合,模拟了植被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扇缘带上部地下水位仍然保持下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位继续上升的趋势;其结果将是扇缘带上部植被有趋于退化,冲洪积平原土壤盐化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
|
|
|
1 |
赵成义,宋郁东,王玉潮,蒋平安;三工河流域荒漠绿洲植被动态及其成因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2期 |
2 |
赵成义,王玉朝,李保国;内陆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地下水运动的耦合关系[J];水利学报;2003年12期 |
3 |
郑益群,钱永甫,苗曼倩,于 革,孔玉寿,章东华;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Ⅰ:初步模拟结果[J];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
4 |
陈晓光;李剑萍;韩颖娟;李志军;陈葆德;;宁夏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7年09期 |
5 |
章明;张培松;刘洪斌;武伟;罗微;林清火;;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海南岛年际植被变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6 |
孙爱芝;韩晓丽;张德怀;;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全新世植被变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7 |
陈荷生;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系统开发对植被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年01期 |
8 |
丁一汇;李巧萍;董文杰;;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
9 |
张志强;王盛萍;孙阁;谢宝元;;流域径流泥沙对多尺度植被变化响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
10 |
华维;范广洲;周定文;倪长健;李学敏;王永立;刘雅勤;黄先伦;;青藏高原植被变化与地表热源及中国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6期 |
11 |
范广洲;华维;黄先伦;王永立;刘雅勤;李学敏;李洪权;;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1期 |
12 |
黄方;王平;刘权;;松嫩平原西部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3 |
刘文彬;蔡体久;琚存勇;姚月锋;;1981—2003年黑龙江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林业科学;2010年06期 |
14 |
刘琪璟,汪宏清;生态恢复的卫星遥感监测——江西省兴国县为例(英文)[J];江西科学;2003年03期 |
15 |
巩晓燕;魏明建;;黄土高原塬区和黄土/沙漠过渡区全新世高分辨率植被变化对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S1期 |
16 |
李月臣;宫鹏;刘春霞;陈晋;于德永;;北方13省1982年~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
17 |
马志勇;张慧;张军海;;基于MODIS杭州地区植被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
18 |
白晓光;;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植被变化[J];煤炭技术;2007年10期 |
19 |
严俊霞;尤龙凤;岳晓峰;李洪建;;植被变化对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关系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20 |
韩新辉;杨改河;刘志超;;黄土高原与安塞县植被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