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表面物理化学特征研究(摘要)
【摘要】:土壤不仅是一个较强的缓冲体系,而且也是类生物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土坡中的固一固界面、固一液界面在其类生物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其中以土坡固一液界面上外电场的作用最为重要,因为土壤中固一液界面上的电荷巨大、分布广泛并且作用力程最长,以离子、质子和电子传递与交换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必将受到这些外电场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利用方式对紫‘色土肥力、结构等性质有影响。由于理论和手段的限制,土壤等多孔介质表面性质研究发展缓慢。不同母岩和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土坡的肥力、结构,对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也会产生影响,但尚未见这方面文献报道。在四川盆地三登系飞关组(Tlf)、侏罗系沙溪庙组(J3s)、遂宁组(JZs)和蓬莱镇(几p)4种典型紫色岩区,采取林地、荒草地、园地和耕地4种利用方式0~20cm表层土壤样品,利用流动液离子交换动力学方法,根据Gouy一chapman理论,获得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值。结果表明,紫色土表面电位为一0.1 504一0.13IZV,平均电位为一0.09905一0.0,983V,表面电荷密度为一638一3.355林“em,表面电场强度为一9.3727 x 10,一4.74一3X一。勺zm.e,表面电荷总量为一4.504卜7.4呢7eig,比表面积为137.5894-316.5743耐lg,平衡吸附量为38.8868一92.9451mm0盯kg。不同利用方式紫色土表面电化学性质表现规律不完全相同。表面电位、平均电位、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在数值上均表现为园地林地耕地草地;表面电荷总量、平衡吸附量在数值上表现规律一致:林地园地耕地草地;而比表面积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园地。4种典型紫色母岩发育的暗紫泥、棕紫泥、红棕紫泥、灰棕紫泥4种土坡胶体表面电化学性存在差异,表面电位、表面平均电位、表面电荷总量、表面电场强度几项表面电化学性质在数值上表现为暗紫泥灰棕紫泥棕紫泥红棕紫泥。利用方式和土壤母岩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有机质、pH、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是影响紫色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因素影响和作用程度大小不同,pH、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显著地影响土壤表面化学性质。不同利用方式和母岩主要通过影响土城有机质、pH、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而影响紫色土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
|
|
|
1 |
成文,何毓蓉;紫色土不同土体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
2 |
雷加容,何毓蓉,余敖;几种紫色土的腐殖质组成特点[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3 |
唐时嘉,徐建忠,张建辉,罗有芳;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山地学报;1996年S1期 |
4 |
李纯华;有机肥对紫色土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
5 |
刘付程,顾也萍,史学正;安徽休屯盆地紫色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J];土壤通报;2002年04期 |
6 |
袁天文,龚正样;开发丘陵区紫色土发展“三高”农业综合配套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5期 |
7 |
聂明华;郑柏颖;;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9期 |
8 |
聂明华;;紫色土的特性及改良措施—以武夷山紫色土为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9 |
青长乐;牟树森;王定勇;魏朝富;李航;王正银;朱波;石孝均;谢德体;蒲富永;皮广洁;唐时嘉;张先婉;王文富;;紫色土再研究Ⅰ紫色土的母质—红层[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
10 |
牟树森;青长乐;段文霞;魏朝富;王定勇;李航;朱波;蒲富永;谢德体;;紫色土再研究Ⅱ——全球性紫色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
11 |
何毓蓉,成文;紫色土不同土体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
12 |
李青云,蒋顺清,孙厚才;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地面侵蚀量的确定[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
13 |
邱堋星;;武夷山紫色土理化性状及保护性改良利用[J];甘肃科技;2007年08期 |
14 |
黄丽,张光远,丁树文,蔡崇法,蔡强国;侵蚀紫色土土壤颗粒流失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1期 |
15 |
丁树文,蔡崇法,黄丽,董舟,蔡强国,张光远;三峡库区秭归盆地岩性构造对坡地紫色土某些特性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6 |
杨玉盛;;不同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可蚀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2年03期 |
17 |
黄成敏,何毓蓉,文安邦;四川紫色土退化的分类与分区[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
18 |
段文军;邹冬生;;龙须草对我国南方紫色土小生境的改良作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年01期 |
19 |
夏青;何丙辉;谢洲;蔚远中;;紫色土农林复合经营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2期 |
20 |
黄景;李志先;银秋玲;康轩;;广西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