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氮素转化与作物施氮效应研究
【摘要】:本文对近10年来紫色土氮素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主要讨论了紫色土全氮、碱解氮、生物量氮的基本状况,3种代表性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的特点,施用有机肥、长期定量施肥和土壤耕作方式对紫色土氮素矿化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田间条件下紫色土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转化及其与水旱轮作、土壤耕作方法(稻田自然免耕、早地聚土免耕)的关系,紫色土施氮对主要作物的产量效应、品质效应、氮素利用效率和水稻吸收土壤钾素的效应。作者认为,应从紫色土氮素内循环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紫色土活性氮素库与施肥和作物系统的关系、紫色土氮素径流损失与控制、低产紫色土高效持续供氮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以充分发挥紫色土资源潜力,促进区域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
|
|
|
1 |
成文,何毓蓉;紫色土不同土体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
2 |
雷加容,何毓蓉,余敖;几种紫色土的腐殖质组成特点[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3 |
唐时嘉,徐建忠,张建辉,罗有芳;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山地学报;1996年S1期 |
4 |
李纯华;有机肥对紫色土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
5 |
刘付程,顾也萍,史学正;安徽休屯盆地紫色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J];土壤通报;2002年04期 |
6 |
袁天文,龚正样;开发丘陵区紫色土发展“三高”农业综合配套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5期 |
7 |
聂明华;郑柏颖;;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9期 |
8 |
聂明华;;紫色土的特性及改良措施—以武夷山紫色土为例[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9 |
青长乐;牟树森;王定勇;魏朝富;李航;王正银;朱波;石孝均;谢德体;蒲富永;皮广洁;唐时嘉;张先婉;王文富;;紫色土再研究Ⅰ紫色土的母质—红层[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
10 |
牟树森;青长乐;段文霞;魏朝富;王定勇;李航;朱波;蒲富永;谢德体;;紫色土再研究Ⅱ——全球性紫色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
11 |
何毓蓉,成文;紫色土不同土体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
12 |
李青云,蒋顺清,孙厚才;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地面侵蚀量的确定[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
13 |
邱堋星;;武夷山紫色土理化性状及保护性改良利用[J];甘肃科技;2007年08期 |
14 |
黄丽,张光远,丁树文,蔡崇法,蔡强国;侵蚀紫色土土壤颗粒流失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1期 |
15 |
丁树文,蔡崇法,黄丽,董舟,蔡强国,张光远;三峡库区秭归盆地岩性构造对坡地紫色土某些特性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6 |
杨玉盛;;不同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可蚀性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2年03期 |
17 |
黄成敏,何毓蓉,文安邦;四川紫色土退化的分类与分区[J];山地学报;1993年04期 |
18 |
段文军;邹冬生;;龙须草对我国南方紫色土小生境的改良作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年01期 |
19 |
夏青;何丙辉;谢洲;蔚远中;;紫色土农林复合经营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2期 |
20 |
黄景;李志先;银秋玲;康轩;;广西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