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和社区冰雪运动联动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为掌握北方冰雪运动项目在中小学开展现状,查找存在问题,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冰雪运动联动模式,检验学校、家庭和社区冰雪运动联动模式的应用效果,推动冰雪运动顺利开展,改善中小学生体质。研究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雷锋小学和虹桥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发放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构建及实施现状调查问卷330份数,分别为学生156人,回收153份,有效份数为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家长156人,回收153份,有效份数为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6.2%,教师12人、回收12份,有效份数为1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社区成员6人,回收6份,有效份数为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学校、家庭和社区在联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模式,并采用辽宁天康体质测试系统,以"自愿"为前提,选取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25名在校三年级男学生,分成实验组(15人)和对照组(10人),在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中心和田径馆于实验前2017年10月和实验后2018年3月进行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模式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体质健康测试,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和体重;身体机能指标为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包括速度素质:50m跑;力量素质:斜身引体;下肢爆发力:立定跳远;耐力素质:50m×8往返跑;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测试前后数据使用SPSS For Windows 18.0进行分析,体质测试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实验前后间的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标准,检验分析冰雪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效果,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冰雪运动的开展提供一些行动措施,从而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氛围,进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结果:(1)冰雪运动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小学只有部分开设冰雪运动项目,育红小学开设冰雪运动项目,但学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参加,雷锋小学和虹桥小学由于未开设相关冰雪课程,大部分中小学根本没有开展冰雪运动,主要问题为学校和社区资金不足,场地不够,防护措施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冰雪运动风险大,要求技能高、学生课业负担大,运动时间不足、课外冰雪体育运动开展差、体育健康意识薄弱,导致冬季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无法保障,冰雪运动无法很好地开展与学校,家长和社区等都有关系。(2)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冰雪运动的联动模式。学校:成立冰雪联动模式领导小组;组织开设冰雪体育课程,设置课外冰雪体育作业,并启动体育托管模式;指导社区和家庭的冰雪体育运动;学校冰雪体育课堂和场地器材实行开放制度;学校对家长进行冰雪体育安全和技能的培训;减少学生课后理论作业。家庭:家长提高冰雪体育锻炼思想认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冰雪体育运动;监管课外冰雪体育活动;家长还应以身作则,多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的习惯。社区:注重冰雪运动对提高体质的宣传;推动社区场馆和人力资源的建设;开展居民冰雪体育活动;配合学校完成校外体育活动。(3)学校、家庭和社区冰雪运动联动模式的效果检验。身体形态:实验组身高和体重在参加冰雪运动后高于对照组,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参加冰雪运动的时间只有5个月,时间较短有关。身体机能:实验组肺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冰雪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呼吸系统机能。身体素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50米跑、斜身引体和坐位体前屈三项在参见冰雪运动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冰雪运动后实验组的50米*8往返跑和立定跳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速度、力量和柔韧性在参加冰雪运动后无显著变化,但也有提高的趋势;耐力和下肢爆发力在参加冰雪运动后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与这些小学生参加长时间滑冰游戏属于有氧运动有关,长期的有氧运动可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从而改善耐力素质,同时,由于经常在冰上滑行,下肢的肌肉爆发力得以提高。研究结论:学校、家庭和社区冰雪运动联动模式可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在改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有差异。后续研究将扩大调查的范围,在全省进行调研,测试内容更为全面,不但包括体质健康还要加入心理健康测试的部分,同时调动各方力量,把构建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冰雪运动理论联动模式付诸实践,推动冰雪运动在提高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