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流线型水下航行器的导航声纳基阵一般采用端顶平面阵。共形阵设计可能是它的一种新发展。该设计的重大突破在于,改单纯的端顶平面布阵为沿着流线型头部的外形曲面布阵。其结果是基阵孔径增大了、总的阵元数增多了,空间增益有所提高,并因此出现了一些常规阵小具有的新特性。一种布阵样式会呈现一种独特的阵形结构形态,因而有可能存在多种型式的共形阵。本文在分析共形阵布阵样式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些共形阵的结构形态及其特点的分析,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①共形阵是多子阵组合结构,一个复杂的共形阵其实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共形子阵组合而成的;②阵元分布样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共形阵可能有多种结构形态,例如碗形共形阵(包括双耳碗形共形阵)、旁侧型共形阵、面- 线组合型共形阵、线组合型共形阵等。文章分析了各型共形阵的特点及其可能的潜在用途。
|
|
|
|
1 |
周秦英,王崇武,李宏,焦振宏;水下航行器操舵系统中的REPM BLDCM设计[J];鱼雷技术;2003年02期 |
2 |
宋绍忠,石秀华,许晖,杜向党;水下航行器尾轴密封结构的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5年02期 |
3 |
潘光;杜晓旭;宋保维;毛昭勇;;水下航行器动力定位下的运动轨迹设计与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6年08期 |
4 |
韦刚;潘光;余德海;;基于虚拟技术的水下航行器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1期 |
5 |
叶仁春;;回转型水下航行器艇体数学建模方法和最小阻力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7期 |
6 |
杜向党;刘龙飞;;面向微型水下航行器的水泵式沉浮系统设计[J];机械与电子;2009年11期 |
7 |
宋保维;刘冠杉;王文博;黄桥高;;一种微型可探测水下航行器的设计[J];测控技术;2009年10期 |
8 |
李继明;胡欲立;;基于MagNet的电动力水下航行器尾段漏磁分析[J];机械与电子;2011年08期 |
9 |
周琴;;美国海军研制新型水下无人航行器[J];中外船舶科技;2000年04期 |
10 |
项庆睿;杨飚;尹韶平;王志杰;;超空泡水下航行器实验的计算机仿真[J];鱼雷技术;2003年03期 |
11 |
康凤举,高立娥,杨惠珍,车妍琳,褚彦军,杜来毅;一种新型水下航行器半实物仿真系统的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7期 |
12 |
严卫生,徐德民,李俊,张福斌;自主水下航行器导航技术[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4年06期 |
13 |
张海娜;;相控阵技术在水下超声成像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4期 |
14 |
刘洪生;姜朝宇;孟士超;;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水下航行器深度控制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0年09期 |
15 |
方开翔,章艺;水下航行器壳体动特性分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16 |
张福斌;徐德民;严卫生;高剑;;基于PC104的水下航行器电动伺服机构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1期 |
17 |
曹永辉;石秀华;许晖;;水下航行器水平面运动的滑模控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A期 |
18 |
刘海光;张本生;杨占录;;一种新的水下航行器密封检测技术[J];鱼雷技术;2009年03期 |
19 |
杜晓旭;潘光;宋保维;毛昭勇;;低速水下航行器横向-横滚操纵性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8期 |
20 |
刘波;严卫生;崔荣鑫;;自主水下航行器的二阶滑模变结构控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A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