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高寒湿地近地面辐射收支特征初步分析
【摘要】:利用2014年6月1日~2015年5月15日黄河源区麻多陆面过程观测试验近地面辐射收支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下垫面辐射四分量、近地面净辐射以及地面长波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各月典型晴天地表反射率日变化和典型晴天地表反射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结论如下: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向下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向上短波辐射和地面向上长波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由于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大气向下长波辐射的日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日总量,地面长波向上辐射(26.784 MJ·m~(-2))最大,大气长波向下辐射次之(20.390 MJ·m~(-2)),然后是向下太阳短波辐射(17.539 MJ·m~(-2)),地面向上短波辐射(3.888 MJ·m~(-2))最小,以上各分量在不同季节均为冬季最小,前两个分量春季最大,后两个分量夏季最大。典型晴天地表反射率日变化为"U"形,在早晚较大,中午较小,受高原季风的影响,其季节变化也为"U"形,全年平均为0.18。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日变化趋势明显,春季(77.7 W·m~(-2))、秋季(76.4 W·m~(-2))和冬季(76.1 W·m~(-2))地面长波有效辐射日平均相差不大,而夏季(68.5 W·m~(-2))略小,是因为夏季近地面日出前容易形成雾。不同季节的日间地表吸热值较大,数值差异也较大,而夜间放热值小且数值差异小,但维持时间长(12~15 h),该地区日间为强热源,夜间为弱冷源,总的来说为一个强热源。(S3)
|
|
|
|
1 |
李超;刘东;范爱媛;周军;Takamura T;;合肥地区无云晴天地表太阳短波辐射特征[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1期 |
2 |
叶式煇;;太阳短波辐射的空间研究[J];天文学报;1964年01期 |
3 |
马晓燕,季国良;中国地区云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0年04期 |
4 |
何光碧,魏丽,颜宏;细网格模式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对比试验——(一)太阳短波辐射[J];高原气象;1987年S1期 |
5 |
朱军,储长树;塑料大棚面太阳短波辐射参数变化规律[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6 |
张晓娟;王红兴;晋建设;姚远;;影响郑州市太阳短波辐射量大小的主要相关气象要素分析[J];今日科苑;2009年08期 |
7 |
陈新平;吴德星;林霄沛;;波浪和太阳短波辐射对渤、黄海夏季温度垂直结构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8 |
刘志亮;褚忠信;;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2期 |
9 |
曹丽青,高国栋;太阳短波辐射分光谱计算模式[J];气象科学;2004年02期 |
10 |
王光谦,邵学军;黄河源区水与生态问题分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03期 |
11 |
柳媛普;吕世华;李锁锁;尚伦宇;;近几十年黄河源区气候与植被变化及相关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5期 |
12 |
万力,曹文炳,周训,胡伏生,李志明,许伟林;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黄河出现冬季断流的原因[J];地质通报;2003年07期 |
13 |
顾炳枢;拯救黄河源[J];生态经济;2004年02期 |
14 |
曹文炳;万力;曾亦键;胡伏生;陈劲松;;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
15 |
杨建平;丁永建;刘俊峰;;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空间分布与年代际变化[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
16 |
常国刚;李林;朱西德;王振宇;肖建设;李凤霞;;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
17 |
陈英玉;王永贵;周向阳;;黄河源区荒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力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8 |
沈渭寿,吴焕忠,蒋建国,谢标;黄河源区生态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2000年01期 |
19 |
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
20 |
潘竟虎;王建;王建华;;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湿地科学;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