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杨平朱岗峰于建威  
【摘要】:正随着气象系统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设施的建设发展,传统的电离层垂直探测方法的优点和不足都非常明显,如何结合现有的垂直探测设备,发展出能够在更大范围进行电离层探测、反演并为短波通信和卫星通信进行保障服务的设备和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鹏;徐彤;;基于遗传算法斜向探测电离层参数反演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19期
2 王春梅;;关于发展我国地震短临预测卫星系统的建议[J];科技风;2008年17期
3 杨芳;申旭辉;吴云;卓林;;电磁环境卫星系统及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应用[J];航天器工程;2008年01期
4 赵海生;许正文;吴健;王占阁;刘琨;李娜;陈金松;;三频信标高精度TEC测量新方法[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5 王咏梅;付利平;王英鉴;;星载远紫外极光/气辉探测发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5期
6 王世凯;焦培南;柳文;;改进的Kriging技术实时重构区域电离层foF2的分布[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7 本刊编辑部;第6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在苏州举行[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2期
8 J.Y.Liu ,Y.J.Chuo ,S.J.Shan ,Y.B.Tsai ,Y.I.Chen ,S.A.Pulinets ,S.B.Yu ,马洁美;借助连续的GPS TEC测量记录到的地震前电离层异常[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11期
9 王亶文,冯学尚;1998年5月空间天气大事件的地磁场响应[J];空间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王水;空间物理学的回顾和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5期
11 刘玉洁;房静欣;;空间天气灾害—人类的无形敌人[J];现代军事;2003年09期
12 本刊编辑部;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俄空间天气研讨会(2003)[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13 ;2020年的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研究[J];地质装备;2004年04期
14 汪毓明;申成龙;叶品中;王水;;2003年10月与11月两次主要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空间天气效应比较(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15 欧阳新艳;;地震电磁卫星观测物理量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8期
16 刘连光;;大规模电网应对空间灾害天气的问题[J];电网技术;2010年06期
17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武汉电离层监测技术研发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8 刘连光;;灾害空间天气对我国电网安全的影响及风险[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9期
19 曹红艳;孙宪儒;;新版亚大地区F_2电离层频率预测方法[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20 赵正予;张援农;陈罡;;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晶;吴云;;基于汶川地震探讨几种电离层探测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廉林;李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电离层成像探测的可行性[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宁百齐;万卫星;袁洪;;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电离层探测网[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肖佐;;近年来中国电离层物理研究进展[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5 程征伟;史建魁;;电离层的探测方法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成;;IRI2007及其应用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毛田;万卫星;乐新安;孙凌峰;赵必强;郭建鹏;;中国扇区的TEC统计模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焦维新;陈鸿飞;高增勇;陶勇;;用GPS掩星方法探测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参数[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三)——地球物理探测与应用[C];2007年
9 尚社平;史建魁;甄卫民;;亚太赤道区春秋分期间电离层不规则体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宁百齐;;DGS-256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的升级与联网[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宗华;电离层频高图自动度量与分析的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2 冯宇波;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3 赵莹;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崔建军;复杂构造成像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5 何义中;裂缝油气储层检测与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6 付燕;人工地震信号去噪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廖成旺;精密可控常时震源系统“存否”倒谱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8 戴家才;用油田生产测井资料确定产层参数的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王克斌;复杂地表条件下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10 蒋先艺;基于二维与三维复杂结构模型正演的地震数据采集设计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迎庆;小型电离层光度计的光电倍增管高能粒子屏蔽防护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以乐;地震和电离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必焰;电离层层析技术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4 钱光萍;基于分形维地震道初至拾取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5 杨剑;渗透系数的随机反演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6 肖思和;三维地震资料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魏莲;测井沉积相分析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高建华;测井储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王微微;遥测伞集流油气水三相流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10 张亚志;薄互层储层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素琴;“嫦娥一号”远行“空间天气”探路[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王素琴;“夸父”三星织网探测日地空间[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操秀英;描绘空间天气云图[N];科技日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高广超;山东物探院三年发现五大矿[N];中国矿业报;2007年
5 王顺强;“也门69区块二维地震资料处理”效果显著[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曹菲 张华;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和赵文津院士获表彰[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吴晶晶李斌;我科学家绘出太空磁场三维“天然舞姿”[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记者 李大庆;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开工[N];科技日报;2008年
9 王斌成 柳义明;煤矿采空区有望实现回采[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10 孙闻;初来乍到北极圈,中国大学生当晚“捕获”极光[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