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咸宁气象站的地基微波辐射计监测资料,结合激光雨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监测资料对咸宁市一次层状云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将整个降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即前期的零星降水阶段、集中降水阶段和后期的残留弱降水阶段。结果表明:整个降水阶段,积分水汽含量V值和积分液态水含量L值均较高,在零星降水阶段,V值和L值处于升高阶段,在残留弱降水阶段,V值和L值处于下降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云中液态水和过冷水含量均较低。而在集中降水阶段,V值和L值起伏变化明显,降水峰值出现之前约半小时,L值会逐渐增大,达到一定峰值后,开始减小时降水强度达到峰值,水汽含量一直维持较大值,且L值不断起伏变化,即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和云水转化过程频繁,降水才能得以维持。在集中降水阶段,降水云分成了三层,即中层出现了夹层云,0℃层和-10℃层高度分别在5.0km和6.0km左右,液态水含量、过冷层厚度、过冷水含量均较高,适宜催化。
|
|
|
|
1 |
刘建西;李相会;周和生;;川西南冬季层状云宏微观特征初探[J];四川气象;1990年02期 |
2 |
齐彦斌,蒋彤,甘露林;层状云中对流泡发展特点的数值研究[J];吉林气象;1998年04期 |
3 |
徐海燕;云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J];小学科技;2004年12期 |
4 |
寿绍文
,Houze,R.A.,Jr.;一条具有宽阔尾随层状云区的中纬度飑线的中尺度结构[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5 |
洪延超;积层混合云数值模拟研究(Ⅱ)──云相互作用及暴雨产生机制[J];气象学报;1996年06期 |
6 |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周玲;层状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雨滴分档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99年06期 |
7 |
游来光,吴兑;层状云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条件[J];气象;1981年03期 |
8 |
杨文霞,牛生杰,魏俊国,孙玉稳;回流天气系统层状云的非均匀性[J];气象科技;2005年03期 |
9 |
新欣;;云为何有各种不同的颜色[J];青年科学;2009年06期 |
10 |
冯业荣,王作述;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Q_1和Q_2的结构[J];热带气象学报;1995年01期 |
11 |
童乐天;云的基础知识讲座——云的宏观特征[J];气象;1980年11期 |
12 |
黄美元,洪延超,吴玉霞,徐华英;梅雨锋云系和降水的若干研究[J];大气科学;1987年01期 |
13 |
吴兑;宁夏5—8月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征[J];高原气象;1987年02期 |
14 |
李昀英,宇如聪,徐幼平,张学洪;中国南方地区层状云的形成和日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03年06期 |
15 |
王扬锋;雷恒池;吴玉霞;肖稳安;张晓庆;;延安层状云暖层中水凝物粒子的谱分布[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6 |
刘海月,李云川;一次西风槽系统的云微物理结构分析[J];气象;1996年05期 |
17 |
余兴;戴进;;层状云飞机增雨催化剂用量研究[J];气象科技;2007年01期 |
18 |
刘晓莉;牛生杰;;层状云中冰晶繁生过程对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7年02期 |
19 |
马振华;陈保国;陈争旗;郭强;;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J];陕西气象;2008年01期 |
20 |
李铁林;尹彬;郭献林;邵振平;;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催化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