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气象科普本土化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英国心理学家希勒斯在1981年首次提出了"本土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事先了解受众心理需求,用最贴近受众的方式,即本土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传播效果才会良好。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低纬度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作用,天气气候环境复杂,不同地域气象条件具有差异性、气象灾害种类也繁多;同时,广西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有12个世居的民族,具有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种类也是丰富多彩,在这样的省区开展本土化传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广西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本地特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本土化传播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广西通过省级和市级电视气象节目、中国气象频道本地插播节目、手机短信、网络和科普宣传牌以及科普大宣讲活动等方式进行的科普本土化传播实例,总结了相关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对未来改进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给外省同行提供参考,使气象科普获得更加良好的综合效益。广西在公共气象服务过程中,推行"防灾减灾科普配套服务",根据气象条件影响的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注重选题内容的贴近性和表达方式的本土化,选取人们身边的故事作为载体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并把广西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广西独特的美景融入其中。为了方便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科普片,广西还为科普片配制了壮语、柳州话、广东话等版本,供不同语言区播出,一些气象节目实行普通话和方言双语播出,本地化的信息和相伴的科普讲解非常受群众欢迎。此外,广西开展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牌进万村"活动和利用山歌开展科普宣传都非常地具有本土化特色,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实践基础上,凝练出提升气象科普本土化传播品质的思考:其一,继续加强调研,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和受众需求,改进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将更多直观、通俗、实用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其二,加强多媒体整合传播、多种科普形式有机结合;其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增强受众在科普传播中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