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地区台风强度与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摘要】:最近的统计研究表明,在近几十年中,台风的强度呈现上升趋势。而闪电活动与对流活动的微物理和动力学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系统内上升气流速度大于10m/s时,就能够建立起足够强大的电场。有研究指出,当台风中上升气流速度突破20m/s时台风的强度将快速增强,同时台风中的闪电活动也会出现明显的增长。系统中的起电是由多种降水粒子参与的,为了使空间中的电荷分离,需要有冰粒子与软雹粒子进行碰撞。两者间的碰撞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经过重力分离作用形成正负电荷区。当分离出的电荷足够多时,就产生了发生闪电的必要条件。台风强度增强时系统内的闪电数发生爆发式增长,可能是由于此时系统内更加高效的起电机制所导致的。故闪电的发生可以反映系统内对流活动的活跃程度,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对台风强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文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提供的台风定位数据,在以台风中心为原点78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分析并统计了2005-2010年间在西太平洋洋面上发生的55次台风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以及闪电频数与最大风速的相关性。西太平洋地区属于台风高发区域,从该区域中得出的结论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台风系统中闪电频数低于陆地对流系统,但系统内的闪电活动总体来说仍然比较频繁。在西太平洋台风系统中发生的闪电大致有三个高发区,分别位于距台风中心20-40km的云墙区、280-340km与440-580km的外云带中,闪电在径向距离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三圈结构。台风系统内的闪电数在台风强度增强阶段激增,闪电活动在这一时期非常活跃呈现爆发状态。而在台风强度减弱阶段,系统内闪电活动较少,变化较为平稳。多数台风闪电频数与风速的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台风中心出现最大风速的时刻往往滞后于闪电频数峰值出现的时刻,滞后的时间一般处于0-24小时内,平均滞后时间为26.6小时。因此,台风中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对24小时内的台风强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
|
|
1 |
张廷龙,郄秀书,袁铁,熊亚军,张彤;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
2 |
马明,陶善昌,祝宝友,吕伟涛;1997/1998ElNio期间中国南部闪电活动的异常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9期 |
3 |
潘伦湘;郄秀书;;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Sepat)的闪电活动特征[J];大气科学;2010年06期 |
4 |
王易秋,石定朴;利用闪电资料分析冷锋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J];气象;1991年07期 |
5 |
于怀征;张民凯;陈志超;袁安芳;;山东省闪电活动与降水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0期 |
6 |
张腾飞;许迎杰;张杰;段旭;尹丽云;;云南省闪电活动时大气相对湿度结构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7 |
曾晓梅;;新一代气象卫星闪电探测仪[J];气象科技;2009年01期 |
8 |
赵丽娟;牛生杰;张羽;于华英;徐峰;;雷州半岛盛夏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J];高原气象;2009年03期 |
9 |
董克勤,杨庆苹;大型岛屿对过境台风强度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
10 |
林有任,邱君瑞,徐维屏;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的统计预报——前期因子多元回归方程[J];气象;1982年03期 |
11 |
方宗义;;近十年使用卫星云图分析台风的评述[J];气象科技;1982年02期 |
12 |
林长城;魏应植;赵卫红;黄美金;马治国;;2006年“珍珠”台风影响期间福建省降水酸度分布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4期 |
13 |
翁小芳;冯文;李凡;;0801号台风“浣熊”的路径和强度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
14 |
胡先锋;张文;石春玲;;胜利油田主体地区闪电活动气候特征[J];山东气象;2010年04期 |
15 |
Frederik R. Mosher;郑志超;;国家强风暴预报中心(NSSFC)对1988年闪电资料的评价[J];气象科技;1990年06期 |
16 |
薛秋芳,燕芳杰,范永祥,吴之翔;台风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和预报[J];气象;1993年02期 |
17 |
王义耕;陈渭民;刘洁;;TRMM卫星观测到的华南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2期 |
18 |
冯桂力;胡先锋;李采莲;王洁;;青岛地区闪电活动气候特征[J];陕西气象;2009年S1期 |
19 |
于怀征;赵玉洁;张文琴;袁安芳;;山东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J];山东气象;2009年04期 |
20 |
左迎芝;朱睦正;宋佰春;袁安芳;陆桂荣;;鲁南地区闪电与温湿度的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