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盖位于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的淅川县、邓州市,以及地面径流注入丹江口水库的西峡县和内乡县,这一市三县控制了水库库区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52%,土地总面积达6361多平方公里。作者利用水源地(淅川、邓州、西峡、内乡)1971-2009年40年的气象资料,对水源地的日照、气温、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年际、月际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水源地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水源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875~1898h之间,夏季日照时数最多,平均每天6.2小时;冬季日照时数最少,平均每天4.2小时。年、季日照百分率平均基本都在40%以上,夏、秋季较大,为43%~46%,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的年变化曲线具有同步变化的特点,呈现双峰双谷的形式,峰值分别出现在5、8月;谷值分别出现在2、9月。②水源地年平均气温在15.0~15.7℃之间,气温年较差为24.5~25.4℃。气温年变化曲线具有鲜明的单峰谷形式,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1.7~2.5℃,7月最高为26.7~27.7℃。夏季温度最稳定,相对变率不足7%,冬季次之,相对变率在10%之内;4月份气温回升最快,达28%;11月份气温下降最快,达26%。这种气温年变化状况,构成了水源地冬夏长,气温相对稳定,春秋短,气温变化激烈的气候特征。③水源地年均降水量在720-849mm,降水量年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占全年47—52%,春、秋各占21-23%,冬季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6%。降水月际变化趋势一致,呈单峰单谷型,7月为雨量最多月,各站多年平均雨量121-185mm之间,12月为雨量最少月,仅有13mm左右。在境内主要山脉的影响下,降水量分布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综上所述:水源地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夏长,春秋短;冬季干旱,夏季降水集中,一年内干湿、冷暖变化激烈。水源地光能资源丰富,水、热资源配合较好,适合各种植物生长,林茂草丰。一方面有利于中药材、食用菌、小辣椒、猕猴桃等特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为水源地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使水源地经济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