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
【摘要】:根据2003年秋季延安地区一次典型层状云系加密探空和实时雷达观测资料,设计催化和对比探测方案,计算得出催化影响区及下风方可能采集到响应值的区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催化和探测。云物理响应观测结果表明:PNS粒子探测系统检测到催化后30min,小云滴减少;大冰晶的浓度增加;催化前冰晶以片状为主,催化后可看到有霰坯;催化前大雪晶浓度很小,雪晶之间没有攀附;催化后雪晶浓度增加,且大雪晶增加很多,明显看到几个雪团攀附在一起形成的较大雪团;雷达观测到催化前拟播撒区内云的回波强度较弱,且范围较小,催化后云体明显增大,强中心增加了5~10dBz;催化约1h后影响区雨量均有增加,说明催化引入的人工冰晶,使冰晶凝结比水滴凝结更有利于过冷云水转化为降水,冰晶效应和雪晶攀附过程是这次层状云系降水系统中的主要过程。加上过冷水冻结释放的潜热,导致云内升速加大,使催化区云和降水得到发展。
|
|
|
|
1 |
刘公波,胡志晋,游来光;混合相层状云系模式和中尺度低涡云系的实例模拟[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
2 |
姚展予,濮江平,刘卫国,陈跃,汪晓滨,王柏忠;飞机探测云物理数据集的建立和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S1期 |
3 |
;《国际云物理会議文集》[J];气象科技;1977年05期 |
4 |
李启泰;一次锋面暴雨的天气学和云物理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1985年01期 |
5 |
苏正军,黄世鸿,刘卫国;一次华北冷涡降水的云物理飞机探测特征[J];气象;2000年06期 |
6 |
周毓荃,包绍武,黄毅梅,郝建平;中尺度层状云系数值预报系统及其业务化应用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7 |
黄炜;杨龙江;;包头中部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5年04期 |
8 |
丽佳;全国第十次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长春召开[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
9 |
陈君寒,齐麟,王鹰,代娟;陕北地区层状云系催化的物理效应分析[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
10 |
王成恕;山东省春秋季降水系统的云物理概念特征[J];山东气象;1994年04期 |
11 |
齐麟,刘士亮,周塞平,陈君寒;陕北地区夏季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观特征分[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
12 |
陈保国;栗珂;何军;郭强;马振华;刘方;;陕西夏季不同区域层状云系水分转换研究[J];陕西气象;2006年06期 |
13 |
陈保国;栗珂;雷恒池;贾玲;乔友刚;田显;李金辉;白丁;王小军;;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J];高原气象;2010年04期 |
14 |
郭世昌;李慧晶;李艳伟;李洪梅;苏锦兰;段雪梅;;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5 |
;全国第12届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J];新疆气象;1996年06期 |
16 |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周玲;层状云的雨滴谱分档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
17 |
卢志强;;云物理学研究中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J];气象科技;1975年07期 |
18 |
赵仕雄,陈文辉,杭洪宗;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J];高原气象;2002年03期 |
19 |
王柏忠,刘卫国,王广河,党娟;KLWC-5含水量仪原理及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04年04期 |
20 |
苏春芹;;冬季层状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行性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