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

陈保国  栗珂  雷恒池  贾玲  乔友刚  田显  李金辉  白丁  
【摘要】:根据2003年秋季延安地区一次典型层状云系加密探空和实时雷达观测资料,设计催化和对比探测方案,计算得出催化影响区及下风方可能采集到响应值的区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催化和探测。云物理响应观测结果表明:PNS粒子探测系统检测到催化后30min,小云滴减少;大冰晶的浓度增加;催化前冰晶以片状为主,催化后可看到有霰坯;催化前大雪晶浓度很小,雪晶之间没有攀附;催化后雪晶浓度增加,且大雪晶增加很多,明显看到几个雪团攀附在一起形成的较大雪团;雷达观测到催化前拟播撒区内云的回波强度较弱,且范围较小,催化后云体明显增大,强中心增加了5~10dBz;催化约1h后影响区雨量均有增加,说明催化引入的人工冰晶,使冰晶凝结比水滴凝结更有利于过冷云水转化为降水,冰晶效应和雪晶攀附过程是这次层状云系降水系统中的主要过程。加上过冷水冻结释放的潜热,导致云内升速加大,使催化区云和降水得到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公波,胡志晋,游来光;混合相层状云系模式和中尺度低涡云系的实例模拟[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2 姚展予,濮江平,刘卫国,陈跃,汪晓滨,王柏忠;飞机探测云物理数据集的建立和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S1期
3 ;《国际云物理会議文集》[J];气象科技;1977年05期
4 李启泰;一次锋面暴雨的天气学和云物理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1985年01期
5 苏正军,黄世鸿,刘卫国;一次华北冷涡降水的云物理飞机探测特征[J];气象;2000年06期
6 周毓荃,包绍武,黄毅梅,郝建平;中尺度层状云系数值预报系统及其业务化应用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黄炜;杨龙江;;包头中部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5年04期
8 丽佳;全国第十次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长春召开[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9 陈君寒,齐麟,王鹰,代娟;陕北地区层状云系催化的物理效应分析[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10 王成恕;山东省春秋季降水系统的云物理概念特征[J];山东气象;1994年04期
11 齐麟,刘士亮,周塞平,陈君寒;陕北地区夏季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观特征分[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12 陈保国;栗珂;何军;郭强;马振华;刘方;;陕西夏季不同区域层状云系水分转换研究[J];陕西气象;2006年06期
13 陈保国;栗珂;雷恒池;贾玲;乔友刚;田显;李金辉;白丁;王小军;;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J];高原气象;2010年04期
14 郭世昌;李慧晶;李艳伟;李洪梅;苏锦兰;段雪梅;;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5 ;全国第12届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J];新疆气象;1996年06期
16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周玲;层状云的雨滴谱分档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17 卢志强;;云物理学研究中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J];气象科技;1975年07期
18 赵仕雄,陈文辉,杭洪宗;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J];高原气象;2002年03期
19 王柏忠,刘卫国,王广河,党娟;KLWC-5含水量仪原理及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04年04期
20 苏春芹;;冬季层状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行性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保国;栗珂;雷恒池;贾玲;乔友刚;田显;李金辉;白丁;;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2 陈争旗;陈保国;许新田;李照荣;郭强;;西北区一次联合探测层状云系云物理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酆大雄;杨绍忠;汪晓滨;;均匀水滴冻结实验在云物理研究中的应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陈保国;陈争旗;雷恒池;张晓庆;樊鹏;郭强;何军;李金辉;;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5 陈保国;栗珂;刘跃峰;乔友刚;田显;李金辉;王小军;白丁;;层状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微物理判据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刘贵华;余兴;贾玲;岳治国;;陕西一次春季层状云增雨卫星反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黄建平;金宏春;王天河;葛觐铭;;一种利用微波、红外和可见光波谱反演云物理量的新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杏敏;赵利品;;河北一次西风槽降水后期云物理特征个例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李培仁;封秋娟;任刚;申东东;;新型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及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10 赵增亮;毛节泰;;西北地区春季云系的宏微观特征飞机探测结果及同MOD06数据的对比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非非;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潜力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居丽玲;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赵震;层状云降水形成的中尺度双参数方案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磊;宁夏层状云宏观微观物理特征综合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高茜;华北地区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李娟;黄河上游人工增雨期间云物理观测和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4 张明明;CCN浓度影响层状云AgI催化效果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翟菁;河南省春季层状云系和降水中尺度结构的模拟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王慧娟;云中液态水的探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杨静;“99.6”梅雨锋降水云物理过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8 李建华;北京强雷暴的云地闪特征与云物理及降水演变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邵洋;河南省一次春季层状云系降水的宏微观特征及降水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赵姝慧;利用TRMM卫星和Cloudsat卫星对不同类型云系的中微尺度结构的研究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向峰 通讯员 孙鸿娉;山西成功实施联合云物理探测[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任平 通讯员 郭继瑞;我省引进国际先进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N];山西科技报;2008年
3 郭继瑞王功娃;我省引进国际先进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N];山西日报;2008年
4 刘晓林 申庆荣;内蒙古人影全力服务“三农”[N];中国气象报;2004年
5 毛翠辉;踏出“家门”寻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任庆烽;人工影响天气轨道 建设优良的人影监测作业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6年
7 戴随刚;学海行舟人[N];中国气象报;2003年
8 姜永育 刘建西 郝克俊 吕守奇;拦云截雨润天府[N];中国气象报;2004年
9 姜永育 吕守奇;全国争先进 西部创一流[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毛翠辉 张晶;项目开启大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