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云垂直结构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摘要】:本文将东亚地区划分为8个研究区域,分析了2007年云观测卫星—CloudSat的资料,着重研究了东亚地区云垂直分布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不同高度的云量之和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海洋上空的单层云量最大值出现在冬季,而在陆地上空则出现在夏季。从云出现概率来看,东亚地区单层云出现的概率在春、夏、秋、冬季节依次为51.7%,46.6%,48.3%和51.7%,而多层(2层和2层以上)云出现的概率在春、夏、秋、冬季节分别为20.4%,30.0%,23.7%,19.2%。云出现的总概率和多层云出现概率,在八个区域都呈现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对4个季节都呈现出东亚南部比东亚北部大,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大的特点,表明云出现的总概率的变化主要由多层云出现的概率的变化决定。东亚地区云系统中最高层云云顶的高度,在夏季最高,为16.1km,在冬季最低,为9.3km;在东亚南部和海洋上空较高,平均为15.4km;在东亚北部较低,平均为12.1km,且呈现东亚南北部之间差异较大的特点。东亚地区云系统的云层厚度基本位于1km到3km之间,且夏季大,冬季小;对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云层厚度差别较小;当多层云系统中的云层数目增加时,云层的平均厚度减少,且较高层的云层平均厚度大于较低层的。云层间距的概率分布基本呈单峰分布,出现峰值范围的云层间距在1到3km之间,各区域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季节变化也不大。
|
|
|
|
1 |
何立富,武炳义,管成功;印度夏季风的减弱及其与对流层温度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
2 |
张芳;;东亚地区地表温度与大气温度场的相关关系[J];青海科技;2009年06期 |
3 |
李忠贤;陈海山;曾刚;倪东鸿;;海温强迫下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4 |
陈星,于革,刘健;东亚地区YoungerDryas气候突变的数值模拟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4年06期 |
5 |
关吉平;张立凤;张铭;;集合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J];气象科学;2006年02期 |
6 |
李嘉伟;韩志伟;;沙尘表面非均相吸附系数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数值模式研究[J];大气科学;2011年01期 |
7 |
黄仪方,郭世昌,陈辉,秦瑜,吴涧;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8 |
周浩;刘晓冉;程炳岩;;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夏季旱涝的联系[J];高原气象;2008年06期 |
9 |
徐祥德;东亚天气系统与行星锋区活动相关特征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
10 |
张耀存;况雪源;;一个气候系统模式FGCM0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模拟[J];大气科学;2006年06期 |
11 |
杨秋明;;东亚地区汛期OLR季节内振荡型的年际变化特征[J];科技导报;2010年06期 |
12 |
任宜勇;;世界异常天气及其评价(1991年10月天气)[J];新疆气象;1992年03期 |
13 |
周筠珺,郄秀书,袁铁;东亚地区闪电产生NO_X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
14 |
蔡尔诚;1999年6-8月东亚地区旱涝预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5 |
乔志和;;东亚地区沙尘暴形成原因的初步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6 |
任宜勇;;世界异常天气及其评价 1989年元月天气[J];新疆气象;1989年11期 |
17 |
张雪梅;江志红;刘晓东;兰博文;;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强、弱年水汽输送的异同[J];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
18 |
张雪梅;江志红;刘晓东;兰博文;;东亚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6期 |
19 |
郭世昌;刘佳;吕达仁;李跃清;戴敏;李琼;;东亚地区夏季风活动与对流层顶臭氧含量变化的关系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6期 |
20 |
刘鹏;钱永甫;;p-σ九层C型跳点网格区域气候模式及其模拟性能检验[J];高原气象;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