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城市带城市化气候效应的检测与对比
【摘要】:城市气候就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城市的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从包含多种时空尺度的实际观测资料中提取出局地尺度的城市化气候效应,是城市气候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探寻城市气候形成原因和物理机制的基础。京津冀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带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研究这三大城市群的气候效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国家基本、基准站1951-2009的逐日气候数据和1986-2008的城市人口资料,建立了一种新的城市化指标,采用典型城市与区域平均对比及EOF空间模态对应的方法,检测了京津冀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中的典型城市及区域整体的城市化气候效应,并对三个城市群区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典型城市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按照城市化效应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特征,以及对极端高温的影响,城市化气候效应特征可以分为"冷季型"、"暖季型"和"过渡季节型"三种类型。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效应最强,京津冀次之,珠三角最弱。城市化对降水的作用在三个地区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极端强降水事件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变得更加干旱,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更加湿润。长三角地区与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效应的共同点为平均气温和夜间气温升高,春、秋两季表现出显著的城市化;不同点是长三角夏季强于冬季,最高气温明显升高,京津冀冬季强于夏季,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
|
|
|
|
1 |
陈玉琼;安顺清;曲建和;;近500年京津冀地区最严重的干旱和社会对干旱的响应[J];灾害学;1991年04期 |
2 |
杨建华;江南华南多阴雨 京津冀宁旱情重[J];气象;1994年06期 |
3 |
张可慧;;全球气候变暖对京津冀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
4 |
余庆平;孙照渤;;长三角地区11月大雾频次变化的天气气候背景[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5 |
陈春根;史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J];干旱气象;2008年01期 |
6 |
周曙东;周文魁;;气候变化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09年04期 |
7 |
周伟灿;魏炜;;长三角地区雾的时空分布及频次模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8 |
陈文方;徐伟;史培军;;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4期 |
9 |
荣其瑞;博斯腾湖气候效应初探[J];干旱区地理;1989年03期 |
10 |
翁笃鸣
,孙治安
,戴瑛;长江下游地区短期积雪的气候效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11 |
尚可政,杨德保,王式功,孟梅芝;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1997年01期 |
12 |
徐海明,何金海;南半球臭氧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3 |
张洪涛,祝昌汉,张强;长江三峡水库气候效应数值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
14 |
田华,马建中,李维亮,刘洪利;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
15 |
周任君;陈月娟;;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变化与我国气候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7年03期 |
16 |
陈仲全;;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成因与调节[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4期 |
17 |
陈鲜艳;张强;叶殿秀;廖要明;祝昌汉;邹旭恺;;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
18 |
李鸿洲,陈章昭,曾昭美;东线南水北调灌溉可能引起的气候效应的初步讨论[J];科学通报;1980年11期 |
19 |
魏文寿,胡汝骥;中国天山的降水与气候效应[J];干旱区地理;1990年01期 |
20 |
杨修群,黄士松;北半球夏季南极冰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