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
【摘要】:利用1979~2008年NCEPⅡ再分析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资料,江苏省气象台整编的江淮出、入梅日期和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北部(60°~135°E,32°~75°N,文中简称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北亚洲大陆地表在冬季总体为感热冷源,对大气起到强烈冷却作用。通过定义指数WSH来表征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冷源的强度,指数代数值越小,冷源越强;反之,冷源越弱。当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冷源偏强时,夏季梅雨锋北侧冷空气强度大范围加强,东北冷涡增强,且冷空气的向南输送增强;7月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压型;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且该流域上空高层变干,低层变湿,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增加,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梅雨降水,出梅偏晚。冬季地表感热冷源弱年,情况相反。因此,冬季北亚洲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异常对汛期江淮梅雨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
|
|
1 |
林学椿;长期天气过程的隔季相关[J];热带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
2 |
李栋梁,李维京,魏丽,钟海玲,吕兰芝,季国良;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年01期 |
3 |
黄燕燕,钱永甫;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4 |
何金海;吴志伟;江志红;苗春生;韩桂荣;;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梅雨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6年23期 |
5 |
况雪源;张耀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6年03期 |
6 |
李栋梁,章基嘉,吴洪宝;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的诊断研究[J];高原气象;1997年04期 |
7 |
李栋梁,魏丽,李维京,吕兰芝,钟海玲,季国良;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年01期 |
8 |
张琼,吴国雄;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与南亚高压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1年05期 |
|
|
|
|
|
1 |
庞茂鑫,斯公望;浙江省大暴雨的气候分析[J];科技通报;1994年06期 |
2 |
张录军,钱永甫;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集中程度和洪涝关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3 |
罗绍华,金祖辉;南海海温变化与初夏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J];大气科学;1986年04期 |
4 |
邓爱军,陶诗言,陈烈庭;我国汛期降水的EOF分析[J];大气科学;1989年03期 |
5 |
曾庆存,袁重光,王万秋,张荣华;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试验[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 |
6 |
黄荣辉,杨广基,吴仪芳,周家斌,陈烈庭,张庆云;综合长期预报方法及对旱涝季度与超季度预报试验[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 |
7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
8 |
黄荣辉,黄刚,任保华;东亚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及其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
9 |
张琼,钱永甫,张学洪;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
10 |
马耀明,塚本修,吴晓鸣,玉川一郎,王介民,石川裕彦,胡泽勇,高洪春;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J];大气科学;2000年05期 |
|
|
|
|
|
1 |
刘树华,李洁,刘和平,梁福明,王建华,Johnny C.L.CHAN,Andrew Y.S.CHENG,胡非,刘辉志;在EBEX-2000实验资料中的湍流宏观量特征[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2 |
李根;任保华;郑建秋;王俊;;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
3 |
吴家兵,关德新,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于贵瑞;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
4 |
赵亮;徐世晓;李英年;赵新全;于贵瑞;古松;杜明远;;青藏高原两种草甸地表通量季节变化特征[J];草地学报;2006年03期 |
5 |
彭谷亮;刘绍民;蔡旭晖;卢俐;徐自为;;非均匀下垫面湍流通量观测的印痕分析[J];大气科学;2008年05期 |
6 |
徐安伦;吴晓庆;许利明;李多扬;;通量-方差法估算沿海近地面层的湍流通量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
7 |
王仁磊;高会旺;顾明;薛宇欢;;北黄海秋季海表面热量通量与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8 |
刘裕禄;方祥生;金飞胜;方素青;;台风凤凰形成发展过程中对流凝结潜热和感热的作用[J];气象;2009年12期 |
9 |
齐庆华;蔡榕硕;张启龙;李翠华;;西太平洋热通量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异常的联系[J];台湾海峡;2010年02期 |
10 |
周连童;;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区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