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参数表征方法研究
【摘要】:客观定量表征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目前科研和业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1960—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和中国714个基准站20时(北京时)观测资料,归纳总结了以往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基于对各种方法的性能分析结果,结合东亚副热带急流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研究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急流强度和非纬向形态等三种特征参数的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并以2005年为例,进行了表征方法的数值反演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位置、强度和形态是提取东亚副热带急流主要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往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和强度参数的客观定量表征方法满足了研究目的需要,对于实现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客观定量实时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以往表征方法进行技术改造的急流轴位置指数和直接采纳的急流强度指数,方法简单、意义清晰、表现直观,与我国东部夏季雨带位置变化相关性较好;理论和实践证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形态多种多样,对暴雨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其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在以往工作中较为少见,对其定量表征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针对急流中心点附近20个经距范围的急流形态进行表征,考虑急流中心附近的形态代表了急流的主要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方法解决实际需要。所研究的非纬向副热带西风急流形态特征指数,通过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是对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的必要补充;地球大气以其丰富甚至无限的自由创造了多种形态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试图以某种代数运算实现对自由形式的环流系统完美诠释,都是一种理想化,但是通过探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客观定量自动识别环流变化是现代气象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对于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承认其局限性,另一方面要了解方法的优先和缺点,结合实际需要不断改进,以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本文数值试验基于2005年4—9月时段,由于不同年份间的副热带西风活动存在年际差异,1年时段试验对比结果是否有普遍性尚待验证。
|
|
|
|
1 |
马瑞平;副热带急流强度和赤道QBO对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
2 |
郑成均;副热带急流在西藏高原上的結构和季节性的活动[J];气象学报;1963年04期 |
3 |
薛斌,兰兰,江云;春季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高空环境场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
4 |
姚斌,钱晓刚,于成志,刘成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方法[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5 |
于光;李鹏;赵清亮;姚俊;黄海涛;刘宪芳;张伟;;超精密加工表面特性的功率谱密度表征与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6 |
陈受钧;1956年6月东亚上空的風■和温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1期 |
7 |
侯亦如,陈乾;夏季亚洲副热带急流中的长波扰动[J];气象学报;1963年03期 |
8 |
丁一汇;孙颖;;卫星观测显示:中纬对流层变暖加强,副热带干旱区扩张[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5期 |
9 |
张思亭;张笑一;;分子自组装技术及表征方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0 |
刘玲玲;孔正义;张超;;分形理论在地震波表征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0年05期 |
11 |
王品;崔英德;尹国强;何明;张步宁;;蛋白基水凝胶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2009年12期 |
12 |
崔宏,赵春生,郑向东,郑永光,秦瑜,陈尊裕,陈鲁言;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13 |
贺哲;李平;乔春贵;王蕊;梁钰;谷秀杰;;郑州极端高温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2007年03期 |
14 |
高建;刘鹏;柳汉明;吕静;;应用CT成像进行碳酸盐岩储层孔隙表征[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4期 |
15 |
吴旌贺;李永;史小波;赵先林;;纳米铝表面超薄氧化层厚度的表征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6 |
罗宇峰;钟澄;张莉;严学俭;李劲;蒋益明;;方块电阻法原位表征Cu薄膜氧化反应动力学规律[J];物理学报;2007年11期 |
17 |
布和朝鲁;纪立人;施宁;;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 Ⅰ:亚非副热带急流低频波[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
18 |
高建;吕静;;应用CT成像技术研究岩心孔隙度分布特征[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2期 |
19 |
陈受钧;从夏季到秋季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1期 |
20 |
陶祖钰;湿急流的结构及形成过程[J];气象学报;198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