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参数表征方法研究

闫彩霞  金荣花  
【摘要】:客观定量表征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目前科研和业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1960—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和中国714个基准站20时(北京时)观测资料,归纳总结了以往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基于对各种方法的性能分析结果,结合东亚副热带急流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研究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急流强度和非纬向形态等三种特征参数的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并以2005年为例,进行了表征方法的数值反演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位置、强度和形态是提取东亚副热带急流主要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往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和强度参数的客观定量表征方法满足了研究目的需要,对于实现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客观定量实时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以往表征方法进行技术改造的急流轴位置指数和直接采纳的急流强度指数,方法简单、意义清晰、表现直观,与我国东部夏季雨带位置变化相关性较好;理论和实践证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形态多种多样,对暴雨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其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在以往工作中较为少见,对其定量表征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针对急流中心点附近20个经距范围的急流形态进行表征,考虑急流中心附近的形态代表了急流的主要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方法解决实际需要。所研究的非纬向副热带西风急流形态特征指数,通过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是对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的必要补充;地球大气以其丰富甚至无限的自由创造了多种形态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试图以某种代数运算实现对自由形式的环流系统完美诠释,都是一种理想化,但是通过探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客观定量自动识别环流变化是现代气象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对于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承认其局限性,另一方面要了解方法的优先和缺点,结合实际需要不断改进,以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本文数值试验基于2005年4—9月时段,由于不同年份间的副热带西风活动存在年际差异,1年时段试验对比结果是否有普遍性尚待验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瑞平;副热带急流强度和赤道QBO对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2 郑成均;副热带急流在西藏高原上的結构和季节性的活动[J];气象学报;1963年04期
3 薛斌,兰兰,江云;春季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高空环境场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4 姚斌,钱晓刚,于成志,刘成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方法[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5 于光;李鹏;赵清亮;姚俊;黄海涛;刘宪芳;张伟;;超精密加工表面特性的功率谱密度表征与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陈受钧;1956年6月东亚上空的風■和温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1期
7 侯亦如,陈乾;夏季亚洲副热带急流中的长波扰动[J];气象学报;1963年03期
8 丁一汇;孙颖;;卫星观测显示:中纬对流层变暖加强,副热带干旱区扩张[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5期
9 张思亭;张笑一;;分子自组装技术及表征方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刘玲玲;孔正义;张超;;分形理论在地震波表征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0年05期
11 王品;崔英德;尹国强;何明;张步宁;;蛋白基水凝胶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2009年12期
12 崔宏,赵春生,郑向东,郑永光,秦瑜,陈尊裕,陈鲁言;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13 贺哲;李平;乔春贵;王蕊;梁钰;谷秀杰;;郑州极端高温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2007年03期
14 高建;刘鹏;柳汉明;吕静;;应用CT成像进行碳酸盐岩储层孔隙表征[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4期
15 吴旌贺;李永;史小波;赵先林;;纳米铝表面超薄氧化层厚度的表征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6 罗宇峰;钟澄;张莉;严学俭;李劲;蒋益明;;方块电阻法原位表征Cu薄膜氧化反应动力学规律[J];物理学报;2007年11期
17 布和朝鲁;纪立人;施宁;;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 Ⅰ:亚非副热带急流低频波[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18 高建;吕静;;应用CT成像技术研究岩心孔隙度分布特征[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2期
19 陈受钧;从夏季到秋季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1期
20 陶祖钰;湿急流的结构及形成过程[J];气象学报;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彩霞;金荣花;;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参数表征方法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2 谢国勇;刘民昌;李斌;银董红;常纪恒;彭志光;张彩云;;卷烟燃烧过程温度场表征方法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春艳;张耀存;;东亚高空急流与2008年初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关系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4 方克明;王国承;;钢中的夹杂物研究从表征到改性[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赵晓群;张成;;二元互补序列偶性质的研究及其新的表征方法[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薛斌;兰兰;江云;;春季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高空环境场分析[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7 潘志东;李竟先;;超细粉体的制备与表征[A];第六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黄志勇;沈金灿;庄峙厦;王小如;黎先春;;汞结合金属硫蛋白的色谱-质谱表征方法[A];中国质谱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雪君;纳薇;杨鑫;段志刚;柳清菊;吴兴惠;;TiO_2薄膜光诱导超亲水性能的测试与表征方法[A];第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辑)[C];2005年
10 郑怀礼;彭德军;黄小红;谭红芳;;聚铁絮凝剂中铁的形态表征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涛;人工关节磨屑表征及磨屑生物反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2 刘莹;准分子激光加工表面微观形貌表征及其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杨翠微;基于心外膜标测技术的房颤表征方法及电生理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赵曦;固体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5 艾海男;废水COD组分S_S、X_S和S_A的表征方法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9年
6 陶亮;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表征方法与理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刘文军;纳米CMOS器件的新测量方法并用于可靠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永祯;瞬态极化统计特性及处理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9 黄志勇;汞结合金属硫蛋白表征方法和铅同位素比值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方法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李雪飞;高通量磁光成像表征方法与镝镱铋铁氧体磁光特性的组合筛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蓉;BCC-AGCM2.0.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烨;高性能纤维弱节表征方法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3 葛强;高效过渡金属氧化物脱氧剂的制备及表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张平;自清洁玻璃自清洁性能的表征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5 刘宪芳;超精密加工表面的功率谱密度与分形表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张晓婷;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7 刘择收;有机胍盐离子液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闫新强;碳化硅外延材料生长温度场模拟和表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孙国钰;铈锆复合氧化物、氧化锡功能材料的制备和表征[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寇波;分层多气孔球形药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程曦;思想的碰撞其乐无穷[N];新清华;2006年
2 安世亚太 戴若梨;产品研发中的鲁棒性设计[N];中国航空报;2005年
3 江娜 曹茸;让纳米走进我们的生活[N];农民日报;2005年
4 柏林 于洋;长春应化所光电材料研究获奖[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于柏林;功能化电极界面研究获重要创新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岳莉 赵铭;纳米研究组建“国家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7 李彤;扫描北大科研新亮点[N];科技日报;2001年
8 王艳红;分子信息学管窥[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尹传红;分子设计:打开一片新天地[N];科技日报;2001年
10 ;微波辅助液相法[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