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上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FY-2C相当黑体温度(TBB)及NCEP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0年7月12日湘西中部突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是在梅雨锋的稳定控制下,由于高原短波系统引导中纬度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两个距离很近的对流单体先后发展并与贵州东部的对流系统合并而成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向江南一带输送的大量暖湿气流在湘西中部一带的强烈汇合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700hpa上高能舌向湘中一带的能量输送为对流层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提供了条件,而高层的干冷空气下侵是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同时,武陵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形强迫抬升及阻挡在暴雨的增幅中起到重要作用。
|
|
|
|
1 |
吴兴国;广西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特征分析[J];广西气象;1991年01期 |
2 |
李云川,张杏敏,周须文;一次台风外围特大暴雨的结构特征[J];气象;1999年07期 |
3 |
任振球;内外因耦合预测1998年长江持续性特大暴雨的实践检验及其发生机理[J];地球信息科学;2001年02期 |
4 |
王春林,张丽丽,刘培春;甘河加格达奇站“88.8”特大暴雨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1年01期 |
5 |
张德苏,刘作挺,梁国锋,陈杰呼,陈兵;阳江市2001年6月7到8日连续特大暴雨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2002年02期 |
6 |
康建伟,朱民,陆汉城;“98.7.21”武汉特大暴雨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7 |
李天富;MM5对南海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J];气象;2003年01期 |
8 |
徐子风;“83、7”淮北特大暴雨综合分析[J];气象科学;1985年01期 |
9 |
周兵,葛明;“94·7”北京大暴雨数值分析[J];气象;1995年10期 |
10 |
陈朝基;;中国1951~2000年特大暴雨气候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11 |
叶子祥;谷风鸣;;台风外围大暴雨及其初始形势场特征[J];浙江气象;1990年02期 |
12 |
曹晓岗;“0185”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2年01期 |
13 |
许小峰,孙照渤;非地转平衡流激发的重力惯性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动力学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6期 |
14 |
徐桂荣,万卫星,宁百齐;对流层特大暴雨天气对电离层变化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
15 |
肖安;张瑛;马中元;陈云辉;吴静;;江西“2010.6.19”特大暴雨水汽输送过程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年02期 |
16 |
;河北省特大暴雨个例分析与预报指标[J];大气科学;1977年01期 |
17 |
王德瀚,韦统健;特大暴雨边界层的流场一例[J];气象;1980年07期 |
18 |
胡跃文,王红丽;“95.6.24”特大暴雨分析[J];贵州气象;1995年05期 |
19 |
任振球;“96.8”河北南部罕见特大暴雨的预测检验和成因分析[J];气象;1997年10期 |
20 |
沈武;“99.9.4”突发性局地特大暴雨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0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