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冬季一次强寒潮过程的能量诊断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1o×1o的NCEP(National Centers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和常规站点观测资料对2004年12月28日~31日的一次强寒潮、冷涌过程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强寒潮事件在我国南海引发了强烈的冷涌,该支冷涌一直向南越过赤道影响南半球。大尺度环境场有利于本次寒潮、冷涌事件的爆发,本次寒潮属于"横槽转竖型",其中200hPa的西风带大槽经历了一次调整,500hPa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横槽转竖过程,对流层低层蒙古高压稳定维持,其东侧的偏北大风是冷空气南下的有利条件。(2)本次寒潮大风区内的动能制造以正压动能制造和斜压动能制造为主,寒潮爆发初期,以正压制造过程为主,此后,由于有效位能释放的作用增强,斜压制造过程与正压制造强度相当,大风区随着动能制造的增强而增强;当斜压、正压动能制造均减弱,大风区亦随之减弱。(3)有效位能收支表明,整层有效位能的释放与大风区相对应,有效位能的释放有利于寒潮、冷涌的维持。寒潮大风区内,对流层高层受有效位能释放的影响最大,有效位能和风能可以互相转换;对流层中层所受的影响最小,且以风能向有效位能转换为主;对流层低层则以有效位能向动能转化为主,这十分有利于低层风速的增大和维持。
|
|
|
|
1 |
杨信杰;江淮气旋的能量变化[J];气象学报;1988年04期 |
2 |
辜旭赞;有限区域有效位能理论再探[J];气象学报;1990年02期 |
3 |
魏民;按Lorenz精确公式和近似公式计算有效位能制造[J];气象科技;1996年01期 |
4 |
李术华
,朱福康
,傅恒亮
,孙国武;大尺度涡动有效位能增长与初夏副热带高压北移的关系[J];气象;1989年12期 |
5 |
段莉,湖涛,徐祥德;华北地区春季大范围强寒潮过程能量场及热源场的滤波分析[J];气象;1991年01期 |
6 |
武培立,罗会邦;热带对流层低频振荡过程的能量学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87年02期 |
7 |
张佩;登陆台风及其诱生低压的能量收支合成分析[J];气象科学;1991年02期 |
8 |
盛华;中低空急流的能量平衡初步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
9 |
陈彪;一九七九年夏季季风建立过程的能量分析—波谱域能量研究[J];高原气象;1985年04期 |
10 |
孙力,廉毅,李东平;东北低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1992年03期 |
11 |
魏民,仇永炎;全球不同纬度带平均有效位能的季节急变[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02期 |
12 |
林海;夏季热带对流层上层超长波的维持机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
13 |
辜旭赞;地球大气参考状态实现的一个方案[J];热带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
14 |
陈华,赵文桐,赵得秀,邹寿安;日食影响旱涝的机制与检验[J];河南气象;1996年03期 |
15 |
马忠欣;维持大气环流的能量循环分析[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6 |
黄昌鹍;;龙泉山区寒潮活动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1982年01期 |
17 |
吕冬红;王琴;陈进华;徐为进;王海青;刘方;;2007年7月7~9日江苏泰州地区连续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18 |
林海,徐裕华,田纬;夏季副热带波谱能量分析及南亚高压的维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19 |
银燕,陈久康;阻塞高压建立、维持和崩溃机制的能量学诊断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20 |
吴岩俊,丁治英,吕君宁;柴达木低涡发展的能量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