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北京初雷天气特征分析
【摘要】:2011年4月22日下午,北京出现了今年以来最早的雷暴降雨天气。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NCEP资料以及WRF数值模拟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发生背景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这次天气过程发生前我国北方地区的环流形势呈现出西高东低型,在贝加尔湖西部是大尺度的高压脊,在东北地区是一个切断低压。这次初雷天气发生在主冷锋过后的冷气团所控制的区域里,在高压脊前有短波槽顺着脊前西北气流下滑,地面有弱的冷锋配合。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分析表明在初雷发生前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的有大量的细胞状云存在,反映了对流层低层大气湿度条件较好,由于日出后太阳的加热,使低层的大气层结具有了一定的不稳定性,而对流层中高层的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在水汽图像从贝加尔湖附近经蒙古国东部一直延伸到内蒙古中部有条具有明显动力特征的暗区(干带),它表明对流层中高层有冷平流,使得对流有效位能增加。同时它也伴随着高空急流,出现初雷天气的北京位于高空急流左侧切变较大的区域。另外这条动力干带还与对流层高层高位涡的输送和下传相联系,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对流发生的热力和动力条件。位于河北西部、山西中部至陕西北部的弱冷锋可能是这次对流天气发生的诱因,它从河北西部海拔较高的太行山脉东移至华北平原时,可能直接从较高的位置触发,使得气块从较高的位置开始抬升,这样即使在近地面层存在一些对流抑制能量的情况下,也能激发对流的产生。另外,北京及河北中部存在单体云的相互合并,也有利于云的发展加强和雷暴天气的产生。
|
|
|
|
1 |
孙伟;位涡对一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陕西气象;2001年05期 |
2 |
张培忠,丁一汇,郭春生,冯莉萍;东亚寒潮高压的位涡诊断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
3 |
侯定臣,庄小兰,黄燕波;9012号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4 |
于玉斌,姚秀萍;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00年01期 |
5 |
李麦村;斜压大气中的位涡适应过程[J];中国科学B辑;1982年05期 |
6 |
王川,周丽峰;位涡理论在暴雨分析研究中的应用[J];陕西气象;2003年03期 |
7 |
陆尔,丁一汇,李月洪;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位涡分析与冷空气活动[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
8 |
袁娴,谈哲敏;摩擦和非线性对斜压初始扰动发展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6期 |
9 |
罗德海;大气中的广义Clebsch变换和位涡、螺旋性守恒定理[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01期 |
10 |
刘辉,曾庆存,吴国雄;北半球阻塞高压的维持Ⅱ:瞬变扰动强迫和平均流位涡平流的形成[J];气象学报;1995年03期 |
11 |
何财福,梁必骐;热带气旋强度变化机制的位涡拟能诊断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4期 |
12 |
盛华;“81.7”大暴雨位涡与相当位涡的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1984年02期 |
13 |
李月洪,刘永强;黄河与长江流域近期大旱、大涝成因的初步分析[J];气象;1993年05期 |
14 |
张培忠;1986年7月阻塞高压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J];内蒙古气象;1997年02期 |
15 |
胡伯威;关于位涡理论及其应用的几点看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6 |
陈艳秋,余志豪;东北冷涡的位涡动力诊断模型及应用[J];气象科学;2003年04期 |
17 |
袁佳双,寿绍文;1998年华南大暴雨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场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8 |
江敦春;周德佩;;位涡与梅雨期暴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19 |
成新喜,陆汉城,周祖刚,林上金;1991年江淮梅雨期一个阻塞个例的Lagrange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0年05期 |
20 |
袁佳双,寿绍文;高低空位涡扰动、非绝热加热与气旋的发生发展[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