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卜敏杨弘李荔珊  
【摘要】: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2010年全球超过26万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丧生,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本文主要从海洋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两个方面分析2010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原因。海洋异常特征主要有: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赤道太平洋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又迅速进入拉尼娜状态,转变和发展速度是历次最快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有:2009/2010年冬季北极涛动出现近60年来最强负异常,2010年夏季南极涛动出现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强正异常;夏季中高纬地区出现明显的阻塞形势;受海洋的异常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0月之前异常偏强偏西,为1951年来极值,10月之后迅速减弱东退;南海夏季风为1951年以来最弱,东亚夏季风也异常偏弱。异常的海温变化和异常的极地环流引发中低纬副高和夏季风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间接和直接地影响温度和降水,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此外,发生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海洋环流异常会更剧烈地影响大气环流,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国强,朱乾根;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特征研究[J];气象;2002年03期
2 李春;方之芳;;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J];高原气象;2005年06期
3 徐亚敏;东亚冬、夏季风的年代际振荡及其对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和贵州降水的影响[J];贵州水力发电;1999年01期
4 赵佩章,陈健,赵得秀,赵文桐;拉尼娜现象和日食的关系[J];河南气象;2000年02期
5 钱永甫;;气溶胶对沙漠气候变化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6 刘秀红;李智才;刘秀春;宋燕;张国勇;李婧婧;;山西春季干旱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7 赵霞;张中伟;;1960—2008年新疆沙雅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4期
8 黄荣辉;关于大气环流遥相关与低频振荡的研究进展与问题[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9 赵德秀;;论日食与水旱灾害的关系[J];灾害学;1989年04期
10 赵兵科;;全国大气环流与中期预报科学讨论会在广州召开[J];新疆气象;1991年02期
11 杨士恩,张兴强,王启;山东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S1期
12 郭冬,孙照渤;冬季NPO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3 林毅,刘铭,蔡义勇;福建中南部台风远距离突发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2005年10期
14 蔡新玲,王盘兴,杜继稳,刘子臣;利用LPAC图分析北半球夏半年环流季节转换及异常[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5 梁宏;刘晶淼;李世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4期
16 王建波;张苏平;李春;姚圣贤;;华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气象科学;2006年04期
17 梁健;林永堂;谢定升;;热带气旋频数的二次型预测模型[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18 刘爱鸣;林毅;刘铭;王怀俊;;“碧利斯”和“格美”登陆后暴雨强度不同的天气学对比分析[J];气象;2007年05期
19 方建刚;侯建忠;陶建玲;李明娟;白爱娟;;秦岭地区秋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8年04期
20 张增信;姜彤;张金池;张强;刘宣飞;;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J];湖泊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敏;杨弘;李荔珊;;“极端天气之年”气候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2 李春;方之芳;;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李桂红;;咸宁市2001年持续干旱成因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4 刘海涛;;大气环流年代际变率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喻谦花;霍雷;霍继超;张德汴;;开封两次大暴雪天气气候背景差异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屈丽玮;李春;马浩;;大气环流对北大西洋湾流区海温“再现”的响应[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吴其冈;;大气环流环状模态和极地海冰相互作用——观测的滞后最大协方差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8 江静;;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海洋表面的降温作用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兴菊;;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贵州特大干旱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葵;李愉;;地球转速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及长期预测问题[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玲;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模态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魏科;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年际和季内变异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梁俊明;越南降水量的气候学特征分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的关系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7 季明霞;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9年
8 樊红芳;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D];兰州大学;2008年
9 刘冬;土卫六与地球大气对比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宗海锋;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旋;四川地区盛夏7月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联系[D];兰州大学;2012年
2 张立波;1951—2003年东亚冬、夏季风特征及其与我国大尺度南北旱涝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隋伟辉;末次盛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张灵;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曲巧娜;中国西南地区覆冰的大气环流背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王静;欧亚雪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ENSO循环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7 杨士恩;山东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联[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桑林;北半球对流层厚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齐冬梅;南亚高压活动与高原季风演变的关系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10 梁苏洁;北极涛动/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异常事件成因的个例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夕;千年极寒只是臆测[N];北京科技报;2010年
2 本报综合;“千年极寒”或将波及我省[N];山东科技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龙;天气预报为何有时出现误差?[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郭军;拉尼娜今年还来吗?[N];陕西日报;2008年
5 记者 马维坤 汪训波;土地荒漠化不是罪魁大气环流变化才是祸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王可 崔洁;大气环流异常是直接原因[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毅 孙秀艳;今年天气怎么了[N];人民日报;2010年
8 章轲;大气环流异常是主因 “拉尼娜”现象推波助澜[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江天;选择好天开播大田[N];辽宁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张之简;极端天气:在本世纪末前可能会很常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