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及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引进的美国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的新型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云气溶胶和降水分光计CAPS(Cloud Aerosol and Precipitation Spectrometer)、空气状况探头ADP(AIMMS-20Air-Data Probe)、二维降水粒子图像探头PIP(Precipitation Imaging Probe)和云凝结核计数器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ounter),主要介绍了各个探头的组成结构、观测原理、技术参数和数据采集等。利用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对2009年5月9日一次低压槽系统影响下的降水云系进行探测,分析了云滴的垂直分布和云内外云凝结核、云滴的浓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云滴浓度增大,最大值出现在3000m高度为453个/cm3,随高度的增加液态含水量也随之增大,3700m达到最大值0.44g/m3,粒子谱增宽,粒子直径从1000m时的5um增大到3700m的15um。粒子浓度随高度基本上呈双峰型。此次探测是降水云系的初生阶段,降水云分层,下层云中的云滴直径小,浓度较大;而上层云中的云滴直径较大,但浓度较小,随高度增加粒子谱增宽。云外云滴数浓度平均值为1.39个/cm3,入云后云滴数浓度显著增加,云滴平均数浓度达到213.81个/cm3,CCN数浓度在入云后明显减少,平均数浓度从1288.09个/cm3减少到841.65个/cm3,表明云中的一部分云凝结核可以活化成云滴,从而导致云内外云凝结核浓度的差异。
|
|
|
|
1 |
陈万奎;枝状雪晶碰撞攀附与折裂繁生[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2 |
陈万奎,严采蘩;北京等地对流层低层晴天气溶胶微物理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
3 |
张仁健,王明星,浦一芬,刘强,符建中,张文;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3期 |
4 |
牛生杰,章澄昌,孙继明;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
5 |
银燕;陈晨;陈魁;安俊琳;王巍巍;林振毅;严家德;王静;;黄山大气气溶胶微观特性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6 |
赵震,雷恒池,吴玉霞;MM5中新显式云物理方案的建立和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7 |
姜忠,石广玉,陈焕森;北京市1998~2001年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年04期 |
8 |
姚展予,濮江平,刘卫国,陈跃,汪晓滨,王柏忠;飞机探测云物理数据集的建立和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S1期 |
9 |
赵震;-;雷恒池;;双参数云物理方案中谱形参数作用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J];高原气象;2008年01期 |
10 |
;《国际云物理会議文集》[J];气象科技;1977年05期 |
11 |
李启泰;一次锋面暴雨的天气学和云物理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1985年01期 |
12 |
陈万奎,严采蘩,姚瑞平,王鼎丰;乌鲁木齐冬季地面云凝结核观测结果[J];应用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
13 |
陈万奎,严采蘩,吴心遂,张碧仙,高子毅,迟玉明;碘化银消除过冷低云试验结果[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S1期 |
14 |
苏正军,黄世鸿,刘卫国;一次华北冷涡降水的云物理飞机探测特征[J];气象;2000年06期 |
15 |
王鹏云
,杨静;梅雨锋暴雨中云物理过程的观测和数值模拟[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1期 |
16 |
刘卫国;刘奇俊;;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I):模式云物理方案和地形云结构[J];高原气象;2007年01期 |
17 |
丽佳;全国第十次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长春召开[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
18 |
马金泽;;试用对数浓度加权绝对距离法评价地下水水质[J];勘察科学技术;1991年05期 |
19 |
赵震;雷恒池;;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2期 |
20 |
康汉青;朱彬;樊曙先;;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气溶胶及其湿清除特征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