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大气污染物对冬季雾数值模拟影响的初步研究
【摘要】:大雾是华北地区冬季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性天气,对社会生产生活会造成重大影响。然而对于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目前尚未在中尺度模式模拟预报大雾的过程中考虑大量化学污染物的作用和影响。本研究利用最新发布的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及其耦合化学模块WRF/Chem3.2系统,模拟分析了华北地区2009年11月29日和12月1日的两次大雾天气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这两次大雾均发生在相对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覆盖我国华北京津唐工业区的大部分地区。通过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的卫星监测图像中这两次大雾的实际雾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的天气形势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近地层2m高度处丰沛的水汽条件对雾区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相对湿度在60%以上的区域和实际雾区分布较为一致。从模拟的大雾时刻的地面风场来看,雾区的风速很小,不利于水汽和污染物的扩散,对雾的持续十分有利。而对WRF/Chem输出的NO2和SO2的空间分布作进一步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NO2和SO2的分布和雾区分布存在较好的空间相关性,这表明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华北地区,高浓度的污染物气溶胶粒子能为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凝结核。而从模式计算的PM10和PM2.5的分布,可以看到华北地区低层大气积聚了较高浓度的PM10和PM2.5,加上冬季较低的气温使得湿空气更加容易达到饱和,这也使得华北地区冬季大雾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要高于其他地区。最后将11月29日大雾模拟结果和相同方案下未耦合Chem模块的WRF模拟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化学过程对2m高度处水汽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体上说,WRF/Chem的模拟结果对这两次大雾的刻画基本是成功的,较好地表征了大气中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对大雾模拟的影响以及在雾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显示了WRF/Chem对考虑化学过程和污染排放的雾模拟和预报的潜在能力和应用前景。
|
|
|
|
1 |
周正立;;哈密大雾的成因及其预报初探[J];新疆气象;1986年09期 |
2 |
耿勃,张飒;2003年冬季(2003年12月~2004年2月)山东天气评述[J];山东气象;2004年01期 |
3 |
;深秋初科季节当心雾害[J];人生与伴侣(月末版);2007年11期 |
4 |
郝家学,张洪卫,张经珍,马丽娟;东营市秋冬季大雾客观预报系统[J];山东气象;2000年01期 |
5 |
贺皓,姜创业,徐旭然;利用MM5模式输出产品制作雾的客观预报[J];气象;2002年09期 |
6 |
张建军;王黎娟;卢振礼;胡峰;路伟;;一次连续性大雾的成因分析[J];山东气象;2010年02期 |
7 |
苏俊辉,秋建军,樊玉华;汉中大雾的天气气候特征[J];陕西气象;2003年04期 |
8 |
陈云蔚;杭州市大雾气候规律浅析[J];浙江气象;2002年02期 |
9 |
李玉芳,许彬,王欢,张安云;江西区域性大雾出现前期云图云场特征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2年01期 |
10 |
张中印;;焉耆盆地东部大雾的预报[J];新疆气象;1989年05期 |
11 |
董爱民,朱运茶,徐明华;咸阳机场大雾天气分析[J];新疆气象;2003年03期 |
12 |
安冬亮;魏勇;于瑞波;;石河子地区一次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1期 |
13 |
王静娟;王美玉;;温泉县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成因分析[J];新疆气象;2006年06期 |
14 |
冯厚文;;东兴市大雾特征及其预报[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S1期 |
15 |
邓英姿;李勇;覃峥嵘;;2008年春季一次致灾大雾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S2期 |
16 |
陈春;房春花;陈光;;江苏区域性大雾出现前期云图云场特征[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17 |
张淑敏;董亚龙;周晓丽;;铜川大雾的气候规律分析[J];陕西气象;2006年06期 |
18 |
柏枫;陈邦怀;张丙振;;皖北地区大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19 |
王春玲,崔力,吴丽敏,刘伟,钟天华,刘娟,王晓燕;濮阳市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环流形势特征[J];河南气象;2005年04期 |
20 |
邓英姿;周能;李勇;谭强敏;;广西沿海地区大范围大雾预报系统简介[J];广西气象;2005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