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季风试验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冰相过程对云和降水过程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利用中国南海北部试验区(NESA)加密探空的平均水平风场、位温场和水汽场作为大尺度强迫项,采用可分辨云中尺度模式(WRFV2.2)模拟研究了1998年5月15日至6月11日南海季风试验区(SCSMEX)北部地区降水特征及冰相过程对云和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5月和6月分别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云内冰相过程导致降水减弱,这主要是由于云内冰相过程导致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减小,海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减弱,进而导致降水减弱,同时,冰相过程中冻结潜热释对大气稳定度和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冻结潜热释放导致大气稳定度增加,抑制对流的发展增强,也使得地面降水减弱。冰相过程中的融化潜热吸收和冰相粒子下落末速度对大气层结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对降水略有增强作用。
|
|
|
|
1 |
方兆宝,林珲,吴立新,江吉喜,黄签;用改良的面积重叠法自动跟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4期 |
2 |
陈敏,郑永光,王洪庆,陶祖钰;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
3 |
曹治强,刘辉志,李万彪,童科,牛晓蕾;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微波辐射和闪电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4 |
;气象学报第63卷2005年总目次[J];气象学报;2005年06期 |
5 |
苏君毅;邱洁;过仲阳;戴晓燕;;基于贝叶斯方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方向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6 |
刘冬霞;郄秀书;冯桂力;吴书君;;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地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8年02期 |
7 |
赵玮;王建捷;;北京2006年夏季接连两场暴雨的观测对比分析[J];气象;2008年08期 |
8 |
朱国富,陈受钧;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个例分析及其比较(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3期 |
9 |
王锡东,陈涛锋;2001年夏季海口美兰机场清晨一次雷雨天气的分析[J];广西气象;2005年S1期 |
10 |
梁丰;陶诗言;张小玲;;华北地区一次黄河气旋发生发展时所引起的暴雨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3期 |
11 |
郭雅芬;过仲阳;苏君毅;戴晓燕;;贝叶斯分类法在MCS移动路径预测中的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02期 |
12 |
王仲文;孟妙志;;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的致灾雷电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09年03期 |
13 |
张旭斌;张熠;;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发展机制[J];气象科学;2011年02期 |
14 |
王晓芳;崔春光;;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J];暴雨灾害;2011年02期 |
15 |
Roderick A.Scofield;Jacob Robinson;杜杨;石定朴;;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强降水的临近预报方案[J];气象科技;1992年05期 |
16 |
费增坪;郑永光;王洪庆;;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MCS的普查分析[J];气象;2005年12期 |
17 |
冯桂力;郄秀书;周筠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演变特征[J];高原气象;2006年02期 |
18 |
庄薇;刘黎平;王楠;;新疆地区一次对流性降水的三维中尺度风场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4期 |
19 |
冯桂力;王俊;牟容;刘冬霞;;一次中尺度雷暴大风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J];气象;2010年04期 |
20 |
陈涛;张芳华;端义宏;;广西“6.12”特大暴雨中西南涡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J];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