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陕西地区首场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摘要】:利用NCE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9-12日陕西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图上,极涡位置偏北,巴湖东部有一低涡形成,在低涡缓慢东移过程中,不断从低涡底部分裂出短波槽东移。地面图上,回流形势与河套倒槽同时强烈发展,这种大型环流形势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是暴雪产生的基本背景。(2)暴雪过程的主要水汽由700hPa上从孟加拉湾盛行的一支强西南气流所携带,这支西南急流将水汽带到西北东部及华北上空,在陕西、山西南部形成水汽通量大值中心,850hPa水汽从东部海域一支东北气流携带,将水汽带到西北东部及西南上空,与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在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上空辐合。(3)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此次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4)高层辐散、低层幅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雪出现的动力条件。(5)寒潮爆发带来剧烈降温形成了有利于降雪的温度,低层大气温度是降水相态的关键,逆温层的存在增加了降水概率。
|
|
|
|
1 |
董安祥,罗琦,周陆生;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湿位涡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
2 |
王文,程麟生;“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
3 |
张小玲,程麟生;“96.1”暴雪期中尺度切变线发生发展的动力诊断Ⅰ:涡度和涡度变率诊断[J];高原气象;2000年03期 |
4 |
邓远平,程麟生,张小玲;三相云显式降水方案和高原东部“96.1”暴雪成因的中尺度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00年04期 |
5 |
隆霄,程麟生;“95.1”高原暴雪及其中尺度系统发展和演变的非静力模式模拟[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6 |
刘子臣,张健宏,梁生俊;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的诊断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7 |
张培忠,陈光明;影响中国寒潮冷高压的统计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4期 |
8 |
陈爱玉,李存龙,陈新育;春、冬季暴雪成因对比分析[J];气象;1999年11期 |
9 |
宫德吉,李彰俊;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J];气象;2000年12期 |
10 |
宫德吉,李彰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J];气象;2001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