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耦合对东亚夏季海气系统位相关系模拟的影响
【摘要】:海气耦合模式和用海温强迫的大气模式模拟出来的东亚海气系统的位相关系有所不同,正确模拟东亚夏季海气系统位相关系是改善东亚夏季季风气候模拟的关键。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RegCM3-POM对1998年北半球夏季(5-10月)的东亚气候进行模拟。用其输出的海温驱动独立的RegCM3进行相同的模拟,对比两个试验模拟的海气系统位相关系,以检验海气耦合对东亚季风区海气系统位相关系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区主要海域(黑潮、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气相互作用很强烈,且大气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原始时间尺度上,中高纬海域(黑潮区)和低纬海域(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气相互作用机制不同,不同海区大气影响海洋的机制也有所差别。耦合试验和强迫试验基本都能模拟出降水与海温之间的超前、滞后相关系数,但两个试验对黑潮、南海大气对海洋影响模拟偏弱。不过,耦合试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偏差,特别是在孟加拉湾,耦合试验模拟的降水超前海温时的降水-海温位相关系明显优于强迫试验,非常接近观测。在季节内尺度上,不同海区不同海表通量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速度是不一样的。两个试验模拟的季节内海气相互作用强度也偏弱,特别是在南海。不过,在黑潮和孟加拉湾,耦合试验模拟的季节内降水与海温的位相关系明显优于强迫试验。可见,考虑海气作用后,耦合试验可以明显改善黑潮和孟加拉湾季节内降水与海温之间的位相关系。
|
|
|
|
1 |
胡轶佳;钟中;倪天君;王晓丹;;东亚季风区夏季海气系统位相关系的特殊性[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3期 |
2 |
李跃清,章基嘉,雷兆崇;夏—冬海气热力遥相关[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3 |
吴战平;管斌;王元;严小冬;;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特征及对湖泊水量变化的影响[J];气象科学;2008年S1期 |
4 |
黄嘉佑;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随机模拟[J];热带气象学报;1988年04期 |
5 |
刘洁,张邦林;长江下游地区近五百年旱涝演变及其与淮河以南冬季冷暖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6 |
阎敬华;海气系统年际异常中欧亚环流的作用及其与华南沿海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1989年04期 |
7 |
周智翔,柯史钊;热带海气系统和澳大利亚冷高压年际变化的关联[J];热带气象学报;1990年02期 |
8 |
何金海
,Murakami,T.,Nakazawa,T.;1979年夏季40—50天周期振荡的空间结构及其位相传播[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9 |
江志红,屠其璞;国外有关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的机制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
10 |
陈进华;杨军;强德厚;;南京大气稳定度与降水关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0期 |
11 |
王秋香;魏文寿;王金民;;新疆北疆最大积雪深度EOF展开场的时间变化规律[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
12 |
陆龙骅,E.R.Reiter,J.D.Sheaffer;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振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89年01期 |
13 |
吴池胜;杨平章;;海气系统异常与广东夏季旱涝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14 |
赵建华,俞亚勋,孙国武;冻土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J];中国沙漠;2005年05期 |
15 |
霍文;艾力·买买提明;刘新春;尚华明;秦贺;;新疆南部地区暖冬年与春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7年02期 |
16 |
孙燕;吴海英;沈树勤;曾明剑;严明良;;冬春季江苏沿海大风的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17 |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程从兰;;北京机场高速公路能见度与大气动力和热力因子的诊断及物理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3期 |
18 |
李帅;陈莉;周永吉;;大、小兴安岭及邻近地区雷暴气候特征[J];山地学报;2008年04期 |
19 |
古霖;;蕉岭县近40年气温及降水的气候特征[J];广东气象;2009年03期 |
20 |
巢纪平;符淙斌;;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长期变化影响的研究[J];气象科技;197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