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登陆热带气旋进入黄渤海域强度变化研究

郭丽霞  陈联寿  李英  
【摘要】:为了研究登陆热带气旋进入黄渤海域(HBTC)强度变化的规律和环境场特征,利用1949-2007年台风资料和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首先对HBTC强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随后选择入海加强和入海减弱的HBTC各5例,合成诊断、对比分析两类HBTC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表明:前者西北部有深槽移近、其锋区与HBTC入海时逐渐耦合,后者西部有浅槽、北部为弱脊。前者副高经向度大利于HBTC与中纬槽系统相互作用加强。前者有强的高空急流快速靠近、HBTC行进到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而后者位于较弱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外。前者具有较强的湿斜压性和θse陡立区适宜倾斜涡度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润玲;余晖;端义宏;;热带气旋登陆前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1期
2 ;今年台风登陆特点[J];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09期
3 袁金南,谷德军,梁建茵;地形和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4 陈联寿,罗哲贤,李英;登陆热带气旋研究的进展[J];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5 陈润珍,何海燕,蔡敏;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登陆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5年04期
6 龚,陆维松,陈东升;浙江省登陆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胡春梅,端义宏,余晖,于润玲,杜秉玉;华南地区热带气旋登陆前强度突变的大尺度环境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4期
8 王小玲;任福民;;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6期
9 冯利华;中国登陆热带气旋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英,陈联寿,王继志;热带气旋登陆维持和迅速消亡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11 朱先德;王启;陈优宽;;台风Mindulle变性再发展的特征及机理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12 吴慧;林熙;吴胜安;邢旭煌;车秀芬;;1949~2005年海南岛登陆热带气旋的若干变化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3期
13 姚嘉玲,徐集云;浙、闽北登陆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J];浙江气象;1996年04期
14 王小玲;任福民;;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J];海洋预报;2008年01期
15 周雁翎;;登陆热带气旋特大降水预报[J];海洋预报;2006年01期
16 王小玲;宋文玲;;ENSO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5期
17 姚才,黄明策,贺海晏;影响华南西部的登陆热带气旋的若干气候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8 薛根元;张建海;陈红梅;;三个登陆浙江热带气旋数值试验及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J];海洋预报;2006年03期
19 卢伟萍,姚才,黄明策;华南登陆热带气旋衰减特征统计分析[J];广西气象;2005年01期
20 曹祥村;袁群哲;杨继鉝;易海祁;;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丽霞;陈联寿;李英;;登陆热带气旋进入黄渤海域强度变化研究[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慧;林熙;吴胜安;邢旭煌;车秀芬;;近57年海南岛登陆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联寿;;登陆热带气旋暴雨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龚(龙天);陆维松;;小型岛屿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曹汉忠;葛亚东;江志新;许春艳;;南海登陆热带气旋和南通市的降水[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纪忠萍;谢炯光;梁健;金荣花;温晶;翁向宇;;赤道气压振荡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王晓芳;李红莉;;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程正泉;陈联寿;李英;;登陆热带气旋Haima(0421)变性加强的诊断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倪天君;车向前;元慧慧;李文通;解晓辉;汤永;;高空急流非地转平衡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高珊;何小宁;叶光营;;0817“海高斯”登陆后减弱再加强原因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先德;登陆后不同路径再入海台风的观测分析与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林中达;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变异及其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余锦华;地形对涡旋Rossby波传播和台风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4 陶健红;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潘维玉;梅雨锋低涡暴雨位涡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邵海燕;大气中非线性亚临界不稳定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金正润;中国和韩国沙尘天气过程与气溶胶物理特性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钟水新;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刘娜;南大洋夏季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张敏;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中尺度交换过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龙天);小型岛屿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2 王灿伟;环境场对登陆北上、西行热带气旋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顾春利;0604号登陆热带气旋“碧利斯”诊断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4 胡姝;台湾地形及海峡效应对热带气旋结构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周嘉陵;台风登陆和强度变化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6 吴伟杰;夏季东亚高空急流与天气尺度波动的气候特征之间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徐明;环境风垂直切变对登陆台风活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胡春梅;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强度突变诊断分析及强度统计释用预报方法研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刘学刚;台风暖心结构与强度变化的统计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马红云;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菊;走出台风季节话台风[N];中国气象报;2008年
2 广州中心气象台 林志强;脾气古怪的秋台[N];中国气象报;2000年
3 丁继武;台风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N];中国气象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江然 通讯员 蔡威薇 王法健;洪流中挺起不屈的脊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丁继武 杨绮薇;与“莫拉菲”抢跑[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林琳;去年台风防御创造奇迹 今年防台形势严峻[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孙侠;台风“圣帕”有点怪[N];人民日报;2007年
8 记者 郭起豪 实习记者 王宝军;“芭玛”成近20年来登陆我国最长寿台风[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吴越 林琳;中国气象六举措 落实回良玉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冯颖;云南雷灾防御能力整体提高[N];中国气象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