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热带气旋进入黄渤海域强度变化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登陆热带气旋进入黄渤海域(HBTC)强度变化的规律和环境场特征,利用1949-2007年台风资料和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首先对HBTC强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随后选择入海加强和入海减弱的HBTC各5例,合成诊断、对比分析两类HBTC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表明:前者西北部有深槽移近、其锋区与HBTC入海时逐渐耦合,后者西部有浅槽、北部为弱脊。前者副高经向度大利于HBTC与中纬槽系统相互作用加强。前者有强的高空急流快速靠近、HBTC行进到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而后者位于较弱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外。前者具有较强的湿斜压性和θse陡立区适宜倾斜涡度发展。
|
|
|
|
1 |
于润玲;余晖;端义宏;;热带气旋登陆前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1期 |
2 |
;今年台风登陆特点[J];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09期 |
3 |
袁金南,谷德军,梁建茵;地形和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
4 |
陈联寿,罗哲贤,李英;登陆热带气旋研究的进展[J];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
5 |
陈润珍,何海燕,蔡敏;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的登陆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5年04期 |
6 |
龚,陆维松,陈东升;浙江省登陆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7 |
胡春梅,端义宏,余晖,于润玲,杜秉玉;华南地区热带气旋登陆前强度突变的大尺度环境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4期 |
8 |
王小玲;任福民;;1957—2004年影响我国的强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6期 |
9 |
冯利华;中国登陆热带气旋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
10 |
李英,陈联寿,王继志;热带气旋登陆维持和迅速消亡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
11 |
朱先德;王启;陈优宽;;台风Mindulle变性再发展的特征及机理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
12 |
吴慧;林熙;吴胜安;邢旭煌;车秀芬;;1949~2005年海南岛登陆热带气旋的若干变化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3期 |
13 |
姚嘉玲,徐集云;浙、闽北登陆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J];浙江气象;1996年04期 |
14 |
王小玲;任福民;;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J];海洋预报;2008年01期 |
15 |
周雁翎;;登陆热带气旋特大降水预报[J];海洋预报;2006年01期 |
16 |
王小玲;宋文玲;;ENSO与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5期 |
17 |
姚才,黄明策,贺海晏;影响华南西部的登陆热带气旋的若干气候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8 |
薛根元;张建海;陈红梅;;三个登陆浙江热带气旋数值试验及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J];海洋预报;2006年03期 |
19 |
卢伟萍,姚才,黄明策;华南登陆热带气旋衰减特征统计分析[J];广西气象;2005年01期 |
20 |
曹祥村;袁群哲;杨继鉝;易海祁;;2005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