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酸雨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根据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92年—2007年大气降水pH值观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和环境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年际和月际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6年乌鲁木齐市大气降水的年均pH值为5.88,酸雨频率为5.7%,目前虽属非酸雨区,但大气降水有逐年酸化的趋势,尤其冬半年(10~3月)采暖季酸化趋势更为明显;基于酸雨现状,从气象因子和污染物浓度因子等对酸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乌鲁木齐市酸雨的来源主要是SO2和NO2,SO2是诱发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NO2也正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是控制SO2和NO2的人为排放,尤其要控制污染源。
|
|
|
|
1 |
韦延年;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性对节能住宅建筑热工设计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
2 |
花日茂,李湘琼;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3 |
白虎志,李栋梁,董安祥,方锋;青藏铁路沿线的大风特征及风压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
4 |
任仁;中国酸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5 |
任仁,张铮,白乃彬;中国酸雨形成的专家系统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6 |
李坚;薛红弟;梁文俊;李洁;金毓奎;李依丽;;等离子体法去除HCHO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7 |
朱建林,罗志伟,郭世云,周应旺;常德市酸雨分布的时间标度性[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8 |
郭立新,刘天元,尹华,罗长勇;水泥厂大气影响预测中多污染源简化处理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9 |
桑燕鸿;吴仁海;陈新庚;;绿色GDP核算方法初探[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6期 |
10 |
刘付程;史学正;于东升;;近20年来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土壤酸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
|
|
|
|
|
1 |
魏文寿,高卫东,史玉光,Osamu ABE;新疆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年02期 |
2 |
王容,潘丽英;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及区域集中供热的环境效益浅析[J];干旱环境监测;1997年03期 |
3 |
于子江,海热提,帕拉提,马洪涛;乌鲁木齐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J];干旱区研究;2001年04期 |
4 |
姜大膀,王式功,郎咸梅,尚可政,杨德保;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5 |
张杰,刘雪玲,任朝霞,周哲;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00年02期 |
6 |
吕爱华,高丽君;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新疆环境保护;2002年04期 |
7 |
郑红,郑凯,张桂华,李铁,潘华盛;哈尔滨冬季大气污染及逆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4期 |
8 |
花日茂,李湘琼;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9 |
鲁敏,李英杰,鲁金鹏;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吸收净化能力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2期 |
10 |
徐渝;重庆的环境空气质量和酸雨十年回顾[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