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摘要】: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了海表温度(SST)和射出长波辐射(OLR)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是正相关关系,GMS-SST=28oC阈值特征线与东北冷涡强度指数、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都是反位相关系,随着GMS-SST=28oC阈值特征线的逐渐北移,副热带高压减弱,东北冷涡增多,加强。
|
|
|
|
1 |
商树荣,蒋尚城;卫星双通道反演的赤道纬向环流的气候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2 |
蒋尚城,杨向东,商树荣,顾雷;卫星多通道观测揭示的东北冷涡异常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3 |
蒋尚城,张卫东;OLR揭示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学特征[J];地理研究;1994年02期 |
4 |
施宁,朱盛明;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J];大气科学;1991年02期 |
5 |
孙力,安刚;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
6 |
刘宗秀,廉 毅,高枞亭,孙 力,沈柏竹;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时期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2年03期 |
7 |
苗春生;吴志伟;何金海;池艳珍;;近50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J];大气科学;2006年06期 |
8 |
齐彦斌;郭学良;金德镇;;一次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宏微物理结构探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
9 |
孙力;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
10 |
党顺行,杨崇俊,王宇飞;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1年03期 |
|
|
|
|
|
1 |
龚道溢,王绍武,朱锦红;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
2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
3 |
张琼,刘平,吴国雄;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
4 |
孙力;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
5 |
江志红,屠其璞,施能;年代际气候低频变率诊断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
6 |
张庆云;1880年以来华北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
7 |
徐建军,朱乾根,施能;年代际气候变率问题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8 |
李崇银;厄·尼诺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研究[J];气象学报;1987年02期 |
9 |
罗德海;大气中行星尺度孤立波的动力特征[J];气象学报;1989年01期 |
10 |
李伟平,吴国雄,刘辉;地表反照率的改变影响夏季北非副热带高压的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