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过程研究
【摘要】:本文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20世纪7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过程。对滤波后(保留年代际变化)和未滤波资料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LP和高度场(500hPa,850hPa)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均存在显著的突变特征,1966—1976年变化平缓,为过渡期;该特征在风场表现也非常明显,在1948—1965年期间处于强夏季风时期,1976—2002年为弱夏季风时期,1966—1975年为强弱夏季风转换期。不同要素都反映出197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诊断分析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年代际突变过程,在海平面气压场上年代际异常主要发生在三个地区:亚洲地区30~60°N我国华北、西北到蒙古一带;极地区和北非地中海一带。亚洲地区从70年代前为负距平、强季风阶段,于70年代末转换为正距平、弱季风阶段,这种转换过程首先出现在北大西洋上空,分别向西和向东传播完成的。在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图上可以看出相似的年代际突变特征,在北非到南亚一带,也由负距平变化为正距平,这种变化是从北大西洋开始的。在200hPa图上清晰地看出南亚高压在相同时段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东亚夏季风1970年代的突变与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密切关系,95°E, 105°E,125°E和145°E的越赤道气流强度在1976年发生了突变;而索马里急流不仅在强度上而且在位置上也发生了年代际突变。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有关,近百年来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70年代末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华北地区干旱,华南夏季降水有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