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地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
【摘要】:以2007年6月24日713雷达所观测到的雷达回波资料为例,结合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雹云识别指标、方法,指出包头地区雹云在雷达回波上的一些识别指标与特征。雷达回波的强度、高度、宽度是识别雹云的最重要指标,但强回波(≥40DBZ)中心的高度比回波顶高更能说明冰雹云的结构特征。观测到尖顶状旁瓣"假回波",预示着有强对流云的出现。冰雹云回波形态特征如多单体回波的V形缺口,有助于冰雹云的识别及降雹点的预判。对流回波单体合并发展,易产生雹云。冰雹云的移向移速的突然改变,要引起警惕。冰雹云通常在发展阶段移速要快一些,成熟时往往突然减慢,冰雹随后出现;大的对流回波单体较长时间地停留在原地少动,往往会聚集更多能量,产生强对流的天气。
|
|
|
|
1 |
麻服伟,郑凯;一次强对流性天气的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3年02期 |
2 |
黄露菁;广东省低温阴雨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类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3 |
郭迎春,赵玉斌,阮新;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J];灾害学;2000年04期 |
4 |
伍志方;广州前汛期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002年02期 |
5 |
赵仲辉,陈创买;中国东南部夏季1954~1990年降水特征[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6 |
廖崇明,周泽英,杨德胜;达州季节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四川气象;2003年04期 |
7 |
孜外热木;库尔勒市大降水特征分析[J];新疆气象;2003年01期 |
8 |
蒋利龙;近地层大气折光系数变化特征分析[J];东北测绘;1999年01期 |
9 |
许维俊;史津梅;;青海省大降水特征分析[J];青海气象;2000年03期 |
10 |
伍志方,张春良,张沛源;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1年02期 |
11 |
朱海利;诱发渭北滑坡暴雨的环流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
12 |
杜庆萍,周虞,朱文洁,董虹,杨予兵;信阳地区2000年春旱分析[J];河南气象;2001年01期 |
13 |
马淑玲,盛建萍,任炳潭;洛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J];河南气象;2001年03期 |
14 |
陈建铭;2001年河南省雷电灾害特征[J];河南气象;2002年04期 |
15 |
高俊寿,高源,崔建国;山西省阳泉地区雷电活动特征及防御[J];山西气象;2002年04期 |
16 |
周茂华,潘家利;海南岛近35年气候异常初析[J];广东气象;2003年01期 |
17 |
周泽英;达州自然天气季节及其变化[J];四川气象;2003年04期 |
18 |
潘维玉,余志豪;青藏高原东部积雪日数特征的分析[J];气象科学;1998年01期 |
19 |
练江帆,梁必骐;“94.6”与“94.7”华南致洪暴雨的对比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20 |
池再香;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降雹频率统计分析[J];新疆气象;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