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等先进云物理探测仪器获取了大量的层状云微物理资料,通过分析加深了对层状云系云体结构,降水机制和催化后微物理响应的认识,为开展云中催化反应的物理检验提供了依据。但由于综合探测催化试验,从天气时机把握、探测方案设计、飞行协调保障等多方面较之作业飞行难度更大,获取催化后云物理响应物理证据的例子为数不多。鉴
|
|
|
|
1 |
刘公波,胡志晋,游来光;混合相层状云系模式和中尺度低涡云系的实例模拟[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
2 |
陈争旗,陈保国,许新田,李照荣,郭强;西北区一次联合探测层状云系云物理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4年06期 |
3 |
齐颖,汪学林,郑娇恒;新型液氮载体外场催化试验[J];吉林气象;2004年03期 |
4 |
黄炜;杨龙江;;包头中部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5年04期 |
5 |
陈君寒,齐麟,王鹰,代娟;陕北地区层状云系催化的物理效应分析[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
6 |
齐麟,刘士亮,周塞平,陈君寒;陕北地区夏季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观特征分[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
7 |
吴海英,曾明剑,顾亚进;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科学;2002年04期 |
8 |
陈保国;栗珂;何军;郭强;马振华;刘方;;陕西夏季不同区域层状云系水分转换研究[J];陕西气象;2006年06期 |
9 |
郭世昌;李慧晶;李艳伟;李洪梅;苏锦兰;段雪梅;;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0 |
Terry Deshler;David W.Reynolds;陈世范;;冬季地形云催化效应的持续性[J];气象科技;1991年01期 |
11 |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周玲;层状云的雨滴谱分档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
12 |
苏春芹;;冬季层状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行性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
13 |
陈保国;陈君寒;;关中夏季层状云系结构特征和降水机制研究[J];陕西气象;1992年03期 |
14 |
洪延超;冰雹形成机制和催化防雹机制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15 |
邵洋;郑国光;;河南省春季层状云系降水的空中水资源特征分析[J];气象;2007年07期 |
16 |
张逸轩;庞朝云;李照荣;张建辉;覃秋忠;;祁连山区一次非降水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探测分析[J];干旱气象;2008年04期 |
17 |
周非非;洪延超;赵震;;一次层状云系水分收支和降水机制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18 |
侯团结;胡朝霞;雷恒池;;吉林一次降水层状云的结构和物理过程研究[J];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
19 |
周文贤
,谢平平;梅雨锋层状云系降水效率的一种计算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20 |
史月琴;楼小凤;邓雪娇;胡志晋;周秀骥;;华南冷锋云系的人工引晶催化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