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陈保国陈争旗雷恒池张晓庆樊鹏郭强何军李金辉  
【摘要】: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等先进云物理探测仪器获取了大量的层状云微物理资料,通过分析加深了对层状云系云体结构,降水机制和催化后微物理响应的认识,为开展云中催化反应的物理检验提供了依据。但由于综合探测催化试验,从天气时机把握、探测方案设计、飞行协调保障等多方面较之作业飞行难度更大,获取催化后云物理响应物理证据的例子为数不多。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公波,胡志晋,游来光;混合相层状云系模式和中尺度低涡云系的实例模拟[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2 陈争旗,陈保国,许新田,李照荣,郭强;西北区一次联合探测层状云系云物理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4年06期
3 齐颖,汪学林,郑娇恒;新型液氮载体外场催化试验[J];吉林气象;2004年03期
4 黄炜;杨龙江;;包头中部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5年04期
5 陈君寒,齐麟,王鹰,代娟;陕北地区层状云系催化的物理效应分析[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6 齐麟,刘士亮,周塞平,陈君寒;陕北地区夏季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观特征分[J];陕西气象;1995年06期
7 吴海英,曾明剑,顾亚进;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科学;2002年04期
8 陈保国;栗珂;何军;郭强;马振华;刘方;;陕西夏季不同区域层状云系水分转换研究[J];陕西气象;2006年06期
9 郭世昌;李慧晶;李艳伟;李洪梅;苏锦兰;段雪梅;;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Terry Deshler;David W.Reynolds;陈世范;;冬季地形云催化效应的持续性[J];气象科技;1991年01期
11 郭学良,黄美元,徐华英,周玲;层状云的雨滴谱分档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12 苏春芹;;冬季层状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行性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13 陈保国;陈君寒;;关中夏季层状云系结构特征和降水机制研究[J];陕西气象;1992年03期
14 洪延超;冰雹形成机制和催化防雹机制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15 邵洋;郑国光;;河南省春季层状云系降水的空中水资源特征分析[J];气象;2007年07期
16 张逸轩;庞朝云;李照荣;张建辉;覃秋忠;;祁连山区一次非降水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探测分析[J];干旱气象;2008年04期
17 周非非;洪延超;赵震;;一次层状云系水分收支和降水机制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18 侯团结;胡朝霞;雷恒池;;吉林一次降水层状云的结构和物理过程研究[J];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19 周文贤 ,谢平平;梅雨锋层状云系降水效率的一种计算方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20 史月琴;楼小凤;邓雪娇;胡志晋;周秀骥;;华南冷锋云系的人工引晶催化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保国;栗珂;雷恒池;贾玲;乔友刚;田显;李金辉;白丁;;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2 陈保国;陈争旗;雷恒池;张晓庆;樊鹏;郭强;何军;李金辉;;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3 陈保国;栗珂;刘跃峰;乔友刚;田显;李金辉;王小军;白丁;;层状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微物理判据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争旗;陈保国;许新田;李照荣;郭强;;西北区一次联合探测层状云系云物理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刘贵华;余兴;贾玲;岳治国;;陕西一次春季层状云增雨卫星反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鲍玉章;刘建西;杨茹;蒋琳琳;;川渝地区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天气分型的物理机理[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李铁林;尹彬;郭献林;邵振平;;河南一次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8 史月琴;楼小凤;邓雪娇;胡志晋;周秀骥;;冷锋对流云系的人工引晶催化数值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袁野;;对流云单体催化试验分析[A];大气物理、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于丽娟;姚展予;;河南一次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云微物理特征及响应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非非;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潜力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居丽玲;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茜;华北地区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张明明;CCN浓度影响层状云AgI催化效果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项磊;宁夏层状云宏观微观物理特征综合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翟菁;河南省春季层状云系和降水中尺度结构的模拟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王慧娟;云中液态水的探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邵洋;河南省一次春季层状云系降水的宏微观特征及降水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赵姝慧;利用TRMM卫星和Cloudsat卫星对不同类型云系的中微尺度结构的研究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刘莹莹;山西省两种降水云系微物理特征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陈磊;2009-2010年江淮梅雨锋暴雨雨滴谱特征的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翟丽萍;华北暴雪和暴雨的大气能量结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中云;跨省合作制造人工天气[N];北京科技报;2007年
2 干旱所副研究员 俞亚勋 省人影办高工 陈添宇 李荣庆;建好河西走廊增雨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贠小苏;建设人影体系 服务抗旱救灾[N];中国气象报;2004年
4 记者 张向峰 通讯员 孙鸿娉;山西成功实施联合云物理探测[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喻君;1959年辽宁首次进行人工增雨[N];辽宁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