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区内中尺度动力过程诊断分析

钟中  元慧慧  
【摘要】:正本文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2003年7月东亚副热带急流的一次强度变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计算结果对高空200hPa急流强度变化机理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高空急流强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毛慧琴;延晓冬;熊喆;;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4期
2 周明飞;周永水;杜小玲;;影响贵州的三次台风倒槽暴雨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11年02期
3 黄明凤;廖静姝;周佳茜;;彭泽县2010年5月17~18日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4期
4 张程明;曹艳艳;姚秀萍;;一次秋季台风暴雨的物理量诊断分析[J];科技通报;2011年04期
5 袁小超;谭季青;;“达维”台风强度突变的诊断分析[J];科技通报;2011年04期
6 任思衡;秦牧原;王春明;陈锋立;卢强;;重庆“5·6”强对流过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7 章达华;沈永生;刘玉;廖大亮;游火龙;章达宾;陈艳蝶;杨希;;三明市2009年冬季一次强寒潮、雨雪冻雨天气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0年02期
8 尹尽勇;曹越男;赵伟;;2010年4月27日莱州湾大风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2011年07期
9 方宇凌;简茂球;;2003年夏季华南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及热力诊断[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3期
10 高晓梅;王文波;崔建云;李树军;宋晓楠;王旭;;潍坊地区初春一次罕见大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J];山东气象;2011年02期
11 谢娜;施娟;安峡;倪萍;;成都地区一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及敏感性试验[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2期
12 王川;李萍云;;2010年陕西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陕西气象;2011年04期
13 王惠芳;;豫东北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非对称变化的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14 杨宝回;朱敬海;梁利;潘杰丽;陈见;;桂北一次强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5 靖凤伟;杨永国;邓世赞;陈翔宇;;洪水灾害模拟及评估[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4期
16 袁成松;王秋云;包云轩;严明良;;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7 王月兰;耿爱菊;莫瑶;王培涛;;2010年盛夏一次转折性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8 王建新;陈海成;赵学东;张启绍;王爱玲;;安阳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机制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9 古鸣;欧坚莲;黎建春;覃彦英;;梧州“6.15”强对流暴雨过程技术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年02期
20 杜惠良;黄新晴;冯晓伟;滕代高;;弱冷空气与台风残留低压相互作用对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影响[J];气象;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中;元慧慧;;夏季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区内中尺度动力过程诊断分析[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2 元慧慧;钟中;李杰;郑红莲;;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区中尺度动力学机制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付伟基;李振锋;路永刚;王俊;刘丹军;;用NCL语言作FNL资料的诊断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施望芝;金琪;刘静;王宏记;;强降水落区中单站降水诊断分析和预报[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侯建忠;杜继稳;王川;段桂兰;;一次台风远距离冷锋暴雨的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崔新建;魏慧娟;;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过程的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曹晓岗;夏立;;基于“配料”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胡姝;李英;魏娜;;台风Nari(0116)登陆台湾过程中结构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9 张芳;吴统文;王在志;董敏;;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云量的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刘贵萍;李丽;刘烈霜;;2005年7月8-14日中尺度对流系统和贵州暴雨的分析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瑛;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邹燕;我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常越;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以及触发、维持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左金清;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廖荣伟;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金啟华;亚洲南部地区和南半球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夏季风形成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李峰;夏季亚洲中高纬度地区阻塞高压与中国强降雨的关系及其活动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蒋国荣;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变化及其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杨明珠;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沈武;双涡旋自组织现象和台风暴雨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运成;川北“05.7.18”大暴雨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D];兰州大学;2006年
2 刘志雄;“98.6”华南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影响及诊断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3 林两位;2004年“艾利”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刘汉华;0509号“麦莎”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王建鹏;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王巍巍;气旋性降水与台风性降水的数值模拟及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刘佳;一次西南地区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万明波;“0504”沙尘暴个例诊断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王莉萍;一次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10 王淑云;干侵入在环渤海地区秋季暴雨中的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琳 王德英;东亚中尺度对流系统与暴雨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4年
2 记者 李艳;东亚峰会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研讨会召开[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罗晖游雪晴;亚洲受全球气候变暖之害最严重[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陶世安;研讨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记者 张晓松 董峻;“厄尔尼诺”今夏要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记者 杨文利;我国提出加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倡议[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7 记者 郭起豪;《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出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林英;我国将加强防御极端天气灾害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朱广菁;未来气候变化对亚洲有何影响[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记者 林琳;一月大雪为何频频光顾我国[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