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日郑州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NCEP提供的最终分析资料(finalanalyses),其时间分辨率为6h一次,每日4次,水平分辨率1°×1°,垂直分辨率1000~900为25hPa,900~100为50hPa,分析范围25°N~40°N,102°E~122°E,对2007年3月3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动力和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湿Q矢量及垂直螺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涡度、散度及垂直速度场的时空配置有利于郑州大到暴雨的发生,其配置调整,与这次暴雨过程中的两次降水集中时段相对应,且涡度、散度及垂直速度场的正负中心值大小,与降水强度关系密切;此次大到暴雨过程中,郑州中低层维持一高能区,温度平流值陡降,导致这次降水过程结束和强降温天气的发生;整个暴雨过程郑州维持着通畅的水汽通道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水汽辐合中心区对应着这次暴雨过程中的降水集中时段;通过分析湿Q矢量及湿Q矢量散度发现:这次降水过程的两个主要降水时段都出现在次级环流的垂直运动上升区内,这说明湿Q矢量能够反映出影响系统的次级环流状况;这次降水过程的两个主要降水时段在中层都有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对应,尤其是第二次最强降水集中时段,Q矢量辐合区一直从750hpa发展到300hpa,这说明湿Q矢量散度能很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垂直螺旋度能够很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