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SBDART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云微物理参数研究

卢炯  濮江平  单陈华  
【摘要】:本文利用SBDART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大气整层辐射,进行了GOES9卫星接收到的辐射量受太阳高度角和云参数影响的敏感性试验。发现在其他情况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云光学厚度和粒子有效半径对辐射值影响的规律。最后,通过2004年河南省外场两次飞行过程的相应时间段卫星接收的辐射进行模拟,层状云模拟结果与实际三个卫星红外波段接收辐射波谱间存在很好的一致性,而且总辐射在数值上偏差也不大。得出结论,使用SBDART模式对我国北方地区层状云的有效粒子半径、云光学厚度及液水路径进行模拟的方法是可行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成达;微波遥感大气水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2 魏丽,钟强;大气红外窗区(10.5-11.5μm和11.5-12.5μm)辐射传输的敏感性试验[J];高原气象;1988年03期
3 徐青山,魏合理,李正强,张天舒;基于实测的大气参数计算厦门海域大气层顶大气散射辐射的角度分布[J];量子电子学报;2003年01期
4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3年03期
5 麻金继;杨世植;乔延利;李学彬;;用迭代法解海洋上空的大气辐射传输方程(英文)[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5期
6 段民征,吴北婴,吕达仁;海洋-大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式[J];大气科学;1997年06期
7 胡成达,朱元竞,杜金林,赵柏林;遥感大气中汽态水和液态水含量的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8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3期
9 何贤强;潘德炉;白雁;朱乾坤;龚芳;;基于辐射传输数值模型PCOART的大气漫射透过率精确计算[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广员,邱金桓;一个三维Monte-Carlo地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式[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11 魏丽,钟强;青藏高原模式大气(暂用)[J];高原气象;1988年02期
12 黄润恒,寥国男;水平取向对冰云辐射传输的影响[J];大气科学;1983年04期
13 许丽生;行星大气中光的多次散射的计算[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14 段民征;郭霞;;辐射传输中的一个伪极限问题及其数学物理原理[J];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15 田文寿;张敏;舒建川;;中层大气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16 赵高祥,汪宏七;两种计算长波辐射传输的近似方法[J];大气科学;1991年01期
17 朱忠敏;龚威;余娟;田礼乔;;水平能见度与气溶胶光学厚度转换模型的适用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9期
18 王毅,范伟,饶瑞中;典型大气条件下的目标—背景对比度的计算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4年05期
19 周广强;赵春生;秦瑜;楼小凤;;一个简单的雪晶辐射参数化方案及雪晶辐射对中尺度降水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2期
20 叶晶;李万彪;严卫;;利用MODIS数据反演多层云光学厚度和有效粒子半径[J];气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炯;濮江平;单陈华;;SBDART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云微物理参数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濮江平;单陈华;郑国光;毛节泰;姚展予;贺杰;冯圆;;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层状云微物理参数方法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应用前景[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英英;周毓荃;毛节泰;;利用FY-2C资料反演云粒子有效半径和光学厚度[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周广强;赵春生;秦瑜;;不同辐射传输方案对中尺度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魏合理;徐青山;饶瑞中;Ping Yang;;卷云红外光谱辐射特性和卷云卫星遥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李昀英;宇如聪;;AREM模拟云参数与卫星观测的比较研究[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程周杰;王洪芳;白洁;;利用地基方法探测反演云微物理参数[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广强;黄梦宇;;人为气溶胶的一个间接强迫:云滴谱在降水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洪芳;白洁;吴长刚;鲍锐;李玮;程周杰;;主被动遥感技术探测飞机积冰研究进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晓春;毛节泰;;利用MODIS卫星资料与微波辐射计资料等计算空中云水资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霍娟;地基全天空成像系统云与气溶胶参数反演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王越;云光学厚度与有效粒子半径地基反演方法发展及云非均性对卫星反演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胡丽琴;云的水平非均匀性对云特性参数反演结果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卢鹏;大气辐射模式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王天河;利用MFRSR反演西北混合相和沙尘云光学及物理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刘奇;基于ISCCP及TRMM观测的热带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差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林燕芬;大气气溶胶对能见度、云和降雨的影响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刘显通;基于热带测雨卫星光谱观测的云参数反演及降水云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香娥;FY-2C卫星云降水物理特性参数的反演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鲍嘉明;一种改进的辐射传输计算方法[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陈英英;利用FY-2C静止卫星资料反演云微物理参数的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周青;利用FY-2C卫星数据反演云辐射特性[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5 李光伟;基于CPR和MODIS探测结果的云顶温度和云顶高度反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王竹青;Matlab和VBA混合编程实现大气化学模式瞬态物种动力学的数值模拟[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建朝;利用卫星等遥感方法对云特征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李英华;大气气溶胶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对比分析[D];兰州大学;2006年
9 徐寅;基于ISCCP资料的云宏观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段皎;中国地区近20年云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模拟结果的对比[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淼淼;“气象模版”可精确指导奥运生化反恐[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倪永华;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造成的[N];科技日报;2005年
3 记者 蓝建中;“厄尔尼诺”现象可提早一年预报[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