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万蓉,李盾;南方层积混合云催化作业与数值模拟[J];气象;1997年09期 |
2 |
胡志晋,秦瑜,王玉彬;层状冷云数值模式[J];气象学报;1983年02期 |
3 |
陶树旺,刘卫国,李念童,王广河,周毓荃,胡志晋;层状冷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技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4 |
林祥明,郑淑贞,黄文娟
,梁金福;催化作业对炮点雨滴谱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5 |
王广河
,杨连英;人工增雨成套技术预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1年00期 |
6 |
施文全,李斌,胡寻伦;利用雷达指挥WR-1B型火箭进行防雹作业的方法[J];气象;1996年07期 |
7 |
佟小林;;内蒙古中部地区2005—2008年人工增雨的减灾效益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8年05期 |
8 |
王广河
,杨连英;国家级人工增雨基地建设正式启动[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1年00期 |
9 |
王伟,陈光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高效催化作业工具——WR 系列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J];航天技术与民品;1998年11期 |
10 |
李传柱;康宏飙;冯庆合;付桂萍;杜春堂;;713C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
11 |
张婷;张行才;;人工增雨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12 |
张佃国;樊明月;龚佃利;张洪生;;一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
13 |
孙可富,游来光;1963年4—6月吉林地区降水性层状冷云中的冰晶与雪晶[J];气象学报;1965年03期 |
14 |
李照荣,陈添宇,杨珍贵,孙旭映;秋季冷云结构及人工增雨可播性区的评估[J];甘肃气象;2003年01期 |
15 |
戴进;余兴;Daniel Rosenfeld;徐小红;;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J];气象学报;2006年05期 |
16 |
于丽娟;姚展予;;一次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云微物理特征及响应分析[J];气象;2009年10期 |
17 |
潘进军,孔燕燕;阿根廷防雹计划的组织情况和主要成果介绍[J];内蒙古气象;2001年02期 |
18 |
安林;陈添宇;王全福;庞朝云;;一次抗旱增雨效果个例分析[J];山东气象;2010年04期 |
19 |
范垂仁,米晓霞,周曼宇;太阳活动第23周与吉林省洪涝关系[J];吉林水利;2001年06期 |
20 |
柯新琳;;人工增雪作业的雷达回波分析[J];湖北气象;1993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