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流和热力作用下的副高位势场动力特征分析
【摘要】:从包含热力强迫、涡动耗散和纬向基本风场的非线性正压涡度方程出发,通过数值积分方法,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探讨东亚地区特定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不同环流构型和强弱变化及热力作用对副高形态和进退的影响机理,较为系统地考虑了东亚季风区的环流背景和热力强迫作用对副高活动的影响制约。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副高位于不同的区域时,东西风场的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高压位于中纬度时,副高南侧的东风不利于副高维持;而副高位于低纬度时,与副高相对应的风场结构利于位势场的稳定和副高的维持。
|
|
|
|
1 |
徐文金
,周军
,段永明;地形的热力作用对湖北省暴雨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
2 |
张航;;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999年04期 |
3 |
张家诚;经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热力作用[J];气象学报;1980年03期 |
4 |
谭永秀,姚道强,蓝天飞,朱明;对2004年初夏鄂西北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J];湖北气象;2005年03期 |
5 |
廖菲;洪延超;郑国光;;影响云和降水的动力、热力与微物理因素的研究概述[J];气象;2006年11期 |
6 |
楚瓦什娜;许泊天;;大西洋与太平洋北部能量活跃区相互作用的统计研究[J];气象科技;1992年02期 |
7 |
徐海明,王谦谦,葛朝霞;9106号台风的热力作用对出梅影响的数值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
8 |
黄燕燕;万齐林;袁金南;郑素卿;;城市冠层过程的研究与进展[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3期 |
9 |
慕福智;吐鲁番盆地的大降水[J];干旱区地理;1987年02期 |
10 |
倪东鸿;潘敖大;孙照渤;李忠贤;曾刚;;中东急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力影响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
11 |
廖菲;洪延超;郑国光;;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J];气象科技;2007年03期 |
12 |
林元弼,I.Simmonds;南半球常定的大地形与热力作用对于一月份大气波谱与能量的影响[J];气象科学;1982年Z1期 |
13 |
陈丽华;周率;党建涛;胡晔;盛飞;;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高温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J];气象;2010年05期 |
14 |
黄荣辉;夏季青藏高原对于南亚平均季风环流形成与维持的热力作用[J];热带气象学报;1985年01期 |
15 |
黄伯银,吴万里,纪立人;地形对中期天气过程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初步探讨[J];高原气象;1992年02期 |
16 |
郑庆林,燕启民,宋青丽;一次南亚高压中期活动过程的数值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1993年01期 |
17 |
李连方;;洞庭湖湖泊效应及其效应衰减初探[J];海洋湖沼通报;1987年03期 |
18 |
赵平,陈隆勋;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在海-地-气相互作用准4年振荡中的作用[J];科学通报;2000年15期 |
19 |
江爱良;;关于《中国亚热带气候》的评介[J];中国农业气象;1993年02期 |
20 |
余斌,黄荣辉;热带内外地区环流季内变化的相互作用特征──Ⅱ.数值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