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伏时节”的气候分析和气候变化
【摘要】:居住在北京的人们熟知四季中唯属“夏季最热”,可在夏季里还有“热在三伏”之说。为了解“热在三伏”的程度及随年代延续的变化幅度,这里,通过统计分析三伏时节的北京观象台36年气温等气象要素得知气候特点及气候变化如下。A、气候分析:经分析三伏时节的气候,①、平均气温:初伏~中伏持续在25~27℃之间,末伏在24~26℃之间。②、极端最高气温:三伏时节有2次41℃的高温都出现在初伏(第三天41.1℃、第八天41.9℃),其它伏天均33℃。③、平均相对湿度:在初伏10天里,依次增湿很快,其幅度为0.68%·D-1;中伏在75~80%波动,从第三天到第十三天有一次缓增湿阶段,其幅度为0.37%·D-1;在末伏10天里,依次明显减小,幅度为-0.52%·D-1。④、平均降水量:初、中伏偏多,末伏偏小;≥8mm的降水量出现了6天,最大13.7mm的降水量出现在中伏第十六天。⑤、三伏时节的平均气温曲线图表明,短伏比长伏的天气热(短伏平均气温曲线偏高),两相差0.6℃;平均气温曲线随初、中、末伏顺序呈下降趋势。⑥、从三伏时节的极端最高气温曲线图看,短三伏的极端最高气温比长三伏偏低,两种三伏的平均极端最高气温相差0.4℃,其极端最高气温曲线随初、中、末伏顺序亦呈下降趋势。⑦、分析三伏平均相对湿度曲线图,短三伏比长三伏的湿度小(短伏平均相对湿度曲线偏低),两者相差5%,两者曲线图在三伏时节近似凹凸抛物线形(短三伏的相对湿度曲线凹状不明显)。⑧、分析三伏时节平均降水量曲线图,短三伏比长三伏的平均降水量多84.8mm;虽然各出现了3次≥10mm降水量日,但是,短三伏比长三伏来得早。B、气候变化:①、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随年代延续的变化趋势是准增温,在70、80、90年代为连续增温,近6年略有降温。②、明显反映了平均相对湿度曲线随年代延续而顺序叠低。③、平均降水量随年代延续亦呈准减少的趋势;其减少幅在以近6年尤显突出。综合上述分析,温、湿年代气候曲线的变化特点是:初伏居上、中伏夹中、末伏靠下;降水量变化曲线的变化则是:初伏夹中、中伏居上、末伏靠下。④、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随年代的变化量在初、中、末伏均属增温(正值),前者在中伏变化幅度最大(0.59℃/年代),后者在初伏变化幅度最大(1.95℃/年代)。⑤、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降水量随年代的变化量在初、中、末伏都是减小的(负值),前者在末伏变化幅度最大(-3.8%/年代),后者在在初伏变化幅度(-15.03mm/年代)。上述的气候随年代延续的变化量,将预示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