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以及致洪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摘要】:利用1996~2005年近十年的MICAPS和NCEP2.5x2.5°再分析资料,对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以及致洪低涡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统计研究,揭示低涡活动的特征,为华南地区的低涡及其致洪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
|
|
|
1 |
陈忠明,徐茂良,闵文彬,缪强;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J];高原气象;2003年02期 |
2 |
陈忠明,闵文彬,崔春光;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高原气象;2004年S1期 |
3 |
刘国忠;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致洪暴雨的特征分析[J];广西气象;2004年S1期 |
4 |
吴国雄,刘还珠;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5 |
吴恒强,高安宁,梁隽玫;“98·6”广西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概述[J];广西气象;2001年03期 |
6 |
朱官忠,黄景华,官凤山;影响山东的西南低涡的统计分析[J];山东气象;1994年01期 |
7 |
吴恒强,高安宁,梁隽玫;在广西造成严重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概述[J];热带地理;2001年04期 |
|
|
|
|
|
1 |
吴池胜,王安宇,冯瑞权,古志明;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4期 |
2 |
吴国雄,丑纪范,刘屹岷,张庆云,孙淑清;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
3 |
林建,毕宝贵,何金海;2003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异及中国南方高温形成机理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4 |
陈栋;李跃清;黄荣辉;;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7年02期 |
5 |
冉令坤;楚艳丽;;等熵面和湿等熵面倾斜发展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
6 |
赵思雄;傅慎明;;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
7 |
刘国忠;丁治英;贾显锋;;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J];广西气象;2006年04期 |
8 |
范可,琚建华;位涡诊断在云南夏季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04年03期 |
9 |
陈忠明,闵文彬,崔春光;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高原气象;2004年S1期 |
10 |
陈静,李川,冯汉中,何光碧;青藏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的集合预报试验[J];高原气象;2004年S1期 |
|
|
|
|
|
1 |
吴恒强;海南岛地形造成的绕流效应对粤桂南部降雨的影响[J];大气科学;1983年03期 |
2 |
陈忠明,黄福均,何光碧;热带气旋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的个例研究 Ⅰ.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2年03期 |
3 |
黄新华;一次早春全区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的分析[J];广西气象;1990年03期 |
4 |
杨望月,张诚忠,郑宏翔,林健玲,林开平;“98.6”广西特大强降水过程成因探讨及暴雨落区预报诊断[J];广西气象;1999年01期 |
5 |
程麟生;“81.8”持续暴雨期中-α尺度低涡发展的涡度变率及其热源[J];高原气象;1991年04期 |
6 |
解明恩,琚建华,卜玉康;西南低涡Ekman层流场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1992年01期 |
7 |
王赛西;西南低涡形成的气候特征与角动量输送的关系[J];高原气象;1992年02期 |
8 |
邹波,陈忠明;一次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中尺度诊断[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
9 |
陈忠明,徐茂良,闵文彬,缪强;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J];高原气象;2003年02期 |
10 |
姜勇强,张维桓,周祖刚,张志华;2000年7月西南涡暴雨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