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影响的数值试验
【摘要】: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应用强迫耗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的全球谱模式,在方程中考虑了偶(单)极子的热力强迫作用,并在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的条件下,模式共积分90d,得到:(1)在偶(单)极强迫热源和基本气流强度的共同作用下,三个行星波之间存在很强的波-波相互作用,且波动振荡呈现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2)偶、单极强迫热源强度和基本气流强度的增强(减弱),使得大气低频振荡周期有缩短(延长)的趋势。(3)正、负偶(单)极强迫源对中高纬大气的低频振荡调制作用不同。(4)正偶(单)极强迫源对大气低频振荡的调制作用强于负偶(单)极,波动振荡明显加快。(5)正(负)偶极和正(负)单极强迫源对大气的低频振荡调制有相同的敏感区。(6)在准共振三波流函数场随时间变化的试验结果中,进一步证实了中高纬大气存在较好的低频振荡,且与相应的基流、三波波数和振幅组合所得的波动振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
|
|
1 |
晏红明,肖子牛;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
2 |
张平;陈碧辉;毛晓亮;;青藏高原东侧降水与印度洋海温的遥相关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2期 |
3 |
肖子牛,孙绩华,李崇银;El Nio期间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气候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0年04期 |
4 |
彭模;韩雪;陈茂钦;;中国夏季降水雨型雨带与印度洋海温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
5 |
杜振彩;谭言科;张人禾;何金海;刘会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单、偶极模态及其相互作用[J];大气科学;2006年01期 |
6 |
杨建玲;刘秦玉;;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2期 |
7 |
唐卫亚;孙照渤;;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可能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8 |
琚建华,陈琳玲,李崇银;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及其指数定义的初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
9 |
晏红明;杨辉;李崇银;;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气候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5期 |
10 |
唐卫亚;孙照渤;谭桂容;;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1 |
林爱兰;Tim Li;李春晖;谷德军;郑彬;Jing-Jia Luo;;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及其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10年05期 |
12 |
唐卫亚,孙照渤;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对东亚环流及降水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3 |
赵鑫;马金珠;聂中青;巫春平;王刚;;天水地区降水时空特征及其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09年06期 |
14 |
江志红;杨金虎;张强;;春季印度洋SSTA对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06期 |
15 |
倪允琪,钱永甫,林元弼;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0年03期 |
16 |
范伶俐,杨小怡
,游泳
,周毅;浅谈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相互关系[J];四川气象;2003年03期 |
17 |
杨金虎;王鹏祥;白志虎;姚玉璧;;印度洋SSTA对西北夏季空中可降水量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9年03期 |
18 |
许可;严小冬;;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J];贵州气象;2005年S1期 |
19 |
智海;王盘兴;俞永强;丹利;徐永福;郑伟鹏;;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亚区域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9年05期 |
20 |
黄刚;胡开明;;夏季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