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层状云微物理参数方法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采用离散坐标平面平行辐射传输模式,根据飞机观测到的云宏观微观物理参数分布,模拟计算特定地区云顶向上的辐射谱分布,并且与静止地球卫星观测到的对应像素点上红外三个通道辐射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层状云在特定时间地点(太阳高度角和卫星观测角)、地面反照率、云底高度、云体的厚度、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和大气状况垂直分布确定的情况下,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的向上单色辐射通量密度与卫星观测到的红外通道辐射通量密度基本一致。采用此方法有可能根据观测到的卫星红外辐射值分级确定特定层状云的微物理参数。辐射模式的波长分辨率比较高,计算结果起伏较大,但变化趋势与卫星观测数据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对比模式模拟的结果与GOES卫星相关红外波段接收的辐射间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对于较厚的层状云,模拟计算的结果与GOES卫星遥感的结果存在很好的一致性。结合科技部攻关课题在河南外场2004年春季人工增雨试验所获得的飞机云物理实际探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对于很薄的层状云模拟结果受到地表反照率影响很大,而对较厚的层状云模拟效果较好。该方法在人工增雨区域的选择、作业效果的表现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
|
1 |
胡成达;3mm波段地面遥感大气水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2 |
朱民,郁凡,郑维忠,余志豪,陆汉城,刘长盛;卫星反演湿度场及其在暴雨预报中的初步应用分析[J];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3 |
蔺雷,朱民,郁凡,余志豪;一种融合卫星反演水汽资料的方法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的应用和数值试验个例[J];气象科学;2001年03期 |
4 |
王新炜,白洁,刘健文,李玮;SBDART辐射传输模式及其在飞机潜在积冰区反演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03年03期 |
5 |
闫继平;李昀英;;ISCCP辐射资料集及其应用[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年05期 |
6 |
王普才,吴北婴,章文星;紫外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与实际测量的比较[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
7 |
王普才,吕达仁,李占清;卫星遥感地面紫外辐射的参数化方法[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
8 |
王宗皓,张凤英,王子厚,朱宗申,张跃堂,万丰;数据同化/卫星反演/数值预报相互循环作用系统[J];气象;1994年10期 |
9 |
刁丽军,顾松山,王普才,刘春田,陈洪滨;北京地面紫外辐射(光谱)的观测与分析[J];气象科学;2003年01期 |
10 |
毛建平,王宗皓;东亚地区NOAA-7卫星反演温度误差的统计分析[J];气象;1988年07期 |
11 |
王超,万丰,张凤英,王宗皓;数值预报/卫星反演/数据同化循环试验[J];气象学报;1997年06期 |
12 |
齐彦斌,金德镇;中尺度对流雨带飞机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J];吉林气象;2004年03期 |
13 |
王华荣,郁凡,桂海林;GMS-5反演湿度场的一维变分质量控制试验[J];气象学报;2005年03期 |
14 |
黄静;邱崇践;张艳武;;晴空卫星红外模拟资料反演大气温度廓线的研究[J];高原气象;2005年06期 |
15 |
陈英英;周毓荃;毛节泰;杨军;;利用FY-2C静止卫星资料反演云粒子有效半径的试验研究[J];气象;2007年04期 |
16 |
王可丽,钟强;辐射传输模式中地表参数对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5年05期 |
17 |
牛生杰,孙照渤;春末中国西北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J];高原气象;2005年04期 |
18 |
马新成;邓兆泽;黄梦宇;张蔷;;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日期间飞机观测分析[J];气象;2008年S1期 |
19 |
李宏宇;周嵬;周毓荃;;人工消(减)雨作业中卫星反演云特征参量变化[J];气象;2008年S1期 |
20 |
宛霞;周嵬;黄梦宇;张蔷;;奥运保障消云减雨试验中的卫星资料应用[J];气象;200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