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弹性模式大气与声波消除
【摘要】:正 本文用原始大气运动方程,讨论模式大气消除声波。从分析速度散度产生声波,到判断Boussinesq近似和滞弹性近似消除声波的物理意义,然后提出非弹性近似消除声波。进而讨论Z坐标、P坐标和σ坐标非弹性模式大气。发现,非弹性模式大气既能消除声波,又能保留水平方向的从重力波→惯性波→Rossby波,
|
|
|
|
1 |
孙景江,姚大庆,王威;利用等位移原则估计高层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一)[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
2 |
周祖刚,王伟民,姜勇强,李海明;沿海地区大气透过率的特征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3 |
孙景江,王威,姚大庆;利用等位移原则估计高层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5期 |
4 |
雷兆崇;模式大气对于非绝热加热场的线性响应[J];气象科学;1988年02期 |
5 |
张维桓;能量弥散与模式大气层顶的选取[J];气象学报;1989年01期 |
6 |
梁生俊;;一种新坐标下的有限区域模式介绍——η坐标摸式[J];陕西气象;1992年03期 |
7 |
雷兆崇;模式大气对于大尺度地形动力强迫作用的非线性响应[J];热带气象学报;1988年04期 |
8 |
柳继锋,张禹顺,杨云朝,沈俊锋,BARobson;1.37Gev α 粒子在~(12)C和~(40,42,44,48)Ca上的弹性及非弹性散射[J];广西物理;1997年03期 |
9 |
魏丽,钟强;大气红外窗区(10.5-11.5μm和11.5-12.5μm)辐射传输的敏感性试验[J];高原气象;1988年03期 |
10 |
James Glanz;肖建民;;非弹性电子成像技术与透射电子显微镜[J];世界科学;1993年10期 |
11 |
华明;模式大气中太阳辐射异常对环流E—P通量特征的影响[J];四川气象;1997年03期 |
12 |
王伟民,周祖刚,李海民;大气对NOAA通道辐射透过率的影响研究[J];气象科学;2004年03期 |
13 |
缪洪兵;;经济学理论“利润最大化目标”实践验证[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0期 |
14 |
李发明,吴爱明;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15 |
张宗燧;具有交叉对称的李模型下的非弹性振幅[J];物理学报;1964年11期 |
16 |
钱永甫;数值模式中温压场垂直插值和初值处理若干方法的讨论[J];高原气象;1983年03期 |
17 |
雷兆崇;模式大气对于大尺度地形动力强迫作用的线性响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18 |
曹永明;张桂墙;;非弹性电子隧道谱[J];物理实验;1989年01期 |
19 |
华明;模式大气中青藏高原对环流E—P通量特征的影响[J];四川气象;1997年01期 |
20 |
朱有利,丁华东,黄元林,康永林;关于有限变形非弹性有限单元法的研究进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