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CM3对1998年夏季东亚区域月尺度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
【摘要】:本文利用最新版本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98年夏季东亚区域气候进行了月尺度模拟,以检验模式对中国夏季异常洪涝事件的模拟能力。每个月的模拟试验都从前一个月的月初开始,模拟时间为2个月,前一个月作为模式的spin-up时间。模式水平分辨率为50km,南北、东西方向格点数都为70,区域中心位于29°N,114°E。模式垂直方向非均匀分为18层,顶层气压10hPa。对流参数化方案采用Grell方案及其FC假设,陆面过程采用BATS1E,行星边界层方案采用Holtslag的非局地行星边界层方案,辐射过程采用最新的CCM3辐射传输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模式对1998年夏季暴雨洪涝灾害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其强度演变和大气系统的季节性进退都能得到较准确地再现,但模拟雨带偏南,这与一些模式模拟雨带偏北的结果不太一致,分析表明,雨带位置和强度模拟的偏差主要与西太平洋副高模拟偏弱偏南以及高空急流模拟偏弱等有关。(2)模式成功地揭示了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时间演变,对副高在季节内的几次北跳、南撤时间的模拟非常接近实况。不足的是模拟的副高偏弱,位置偏南3个纬度左右。温度和湿度的模拟偏差不是很大,但总体来讲,模式对东亚大陆上空的模拟偏暖偏干。(3)模式对夏季暴雨时期高低空急流配置和位置的移动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只是低空急流模拟偏强,高空急流模拟偏弱。总之,RegCM3对东亚区域气候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灾害性洪涝气候也能有所反映。但由于模式分辨率不足以刻画中小尺度暴雨过程,而和降水有直接关系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使用存在不确性等原因,对模拟时段内大暴雨过程的模拟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新版本在东亚的适用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
|
|
|
1 |
叶小峰,王自发,安俊岭,松田秀和,朱彬,陈万隆;东亚地区降水离子成分时空分布及其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1期 |
2 |
闫敬华;华南区域短期气候模式月尺度降水预测性能分析[J];广东气象;1998年S2期 |
3 |
汪永铭,熊亚丽,苏百兴;1998年夏季低纬环流及热带气旋异常特征的分析[J];广东气象;2000年S1期 |
4 |
张韧,罗来成,喻世华;夏季东亚上空副热带高压中期变化的物理机制讨论[J];气象科学;1993年04期 |
5 |
薛德强,奚秀芬,王栋成;月尺度降水可预报性的实验研究[J];山东气象;2000年03期 |
6 |
陈星,刘健,王苏民;东亚地区小冰期气候的模拟[J];气象科学;2005年01期 |
7 |
归佩兰;乌拉尔高压出现时东亚大范围环流图(秋季、冬季、春季)[J];气象学报;1956年01期 |
8 |
杨修群,谢倩,黄士松;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气象学报;1992年03期 |
9 |
程红军;吉林省1998年夏季(6月-8月)天气特点及其主要影响[J];吉林气象;1998年04期 |
10 |
张仙凤;1998年夏季我区气候影响评价[J];内蒙古气象;1998年04期 |
11 |
段安民;吴国雄;刘屹岷;;定常条件下感热和地形影响的Rossby波[J];气象学报;2006年02期 |
12 |
刘匡南,邬鸿勋;近五年东亚夏季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及夏季特征的初步探讨[J];气象学报;1956年03期 |
13 |
邹燕;赵平;;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9年05期 |
14 |
章淹;冬季东亚天气模型[J];气象学报;1951年01期 |
15 |
李建平;丁瑞强;;短期气候可预报期限的时空分布[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
16 |
盛华,陶诗言;北美和东亚背风气旋的统计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2期 |
17 |
毛建平,王宗皓;东亚地区NOAA-7卫星反演温度误差的统计分析[J];气象;1988年07期 |
18 |
丁一汇,蒙晓;一次东亚寒潮爆发后冷涌发展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4年04期 |
19 |
宋迎波,沙奕卓;1998年夏季(6~8月)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8年06期 |
20 |
汪永铭,熊亚丽,苏百兴;1998年夏季低纬环流及热带气旋异常特征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