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摘要】:已有的研究指出了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特别是菲律宾周围的夏季对流活动存在着准两年周期振荡的规律,并指出这个振荡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准两年振荡有关。暖池热力状况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当西太平洋暖池偏暖时,南海季风爆发偏早,反之则偏晚。我们将研究暖池热力状况在这样年际变化背景下,南海季风爆发早晚过程中各自的季内变化特征,以及这样的季内变化对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本文利用1979~1998年的OLR候平均资料和NCEP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分别对南海风爆发早晚年进行合成分析。分析结果指出,在爆发早年南海、西太平洋气旋异常;在东印度洋、孟加拉湾处有一个气旋异常,对流活跃。沿5°N附近的西风强。南海季风爆发晚年与爆发早年情况相反,在南海、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出现反气旋异常,伴有强的东风异常,且伸展到孟加拉湾。同时OLR孟加拉湾和南海异常偏高。我们还进一步比较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华北地区(37.5~42.5°N,110~120°E)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5~35°N,110~120°E)水汽输送随时间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爆发早年整个夏季季风过程中水汽输送多于晚年。而在华北地区,在38候至45候爆发早年水汽输送强且明显多于爆发晚年。这样的水汽输送季内差异造成了我国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异常。
|
|
|
|
1 |
钟中,汤剑平,苏炳凯,赵鸣;模式顶选取对南海季风爆发过程模拟的影响[J];气象科学;2003年02期 |
2 |
张东凌,何卷雄,曾庆存;南海季风爆发的统计动力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3期 |
3 |
江宁波,罗会邦;青藏高原加热与南海季风爆发[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1期 |
4 |
张耀存,钱永甫;南海季风区地面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爆发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5 |
王同美;吴国雄;宇婧婧;;春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对亚洲热带环流和季风爆发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S1期 |
6 |
林丽珊;卫星观测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J];广东气象;1998年02期 |
7 |
王丽娟;王辉;闫俊岳;张增海;;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西南季风爆发影响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1期 |
8 |
曾强;张耀存;;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南海SST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1期 |
9 |
李青;刘宣飞;潘敖大;;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机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0 |
李香淑;郭学良;付丹红;杨保;;南海季风爆发期间中尺度对流云带演变特征与持续性加强的机理研究[J];大气科学;2011年02期 |
11 |
丁轩茹;管兆勇;成印河;石睿;王东晓;;1998年季风试验期间南海蒸发波导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2年06期 |
12 |
段安民,毛江玉,吴国雄;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可预测性的分析和初步应用[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13 |
张耀存,周天军;伴随南海季风爆发区域尺度环流演变机理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4 |
周悦;刘宣飞;陈海山;;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数值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6期 |
15 |
于晓丽;谢强;王东晓;;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2期 |
16 |
李香淑;郭学良;付丹红;;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大气环流结构与对流热量、水汽输送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1期 |
17 |
蒋国荣,沙文钰,李训强,肖义国,阎俊岳,姚华栋,李江龙,吕战军;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辐射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
18 |
周慧;朱国强;陈江民;彭敦;戴泽军;;GRAPES模式对西南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及初值影响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1期 |
19 |
张永生,吴国雄;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及北半球季节突变的物理机理的诊断分析:I季风爆发的阶段性特征[J];气象学报;1998年05期 |
20 |
刘屹岷,陈仲良,毛江玉,吴国雄;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Ⅰ:个例分析[J];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