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闪电定位与雷暴预警系统试验
【摘要】:正 由于云地闪(Cloud-to-ground Lightning,CG)和云内或云间闪(Intra-cloud Lightning,IC)活动可以预示雷暴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消退过程,所以闪电定位系统建设和雷暴预警系统密切相关,而且正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02年,北京地区引进VAISALA公司SAFIR3000三维全闪定位系统,进行闪电定位与雷暴预警试验。该项试验是一个实时探测、资料采集、处理和显示系统。在试验方案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
|
|
|
1 |
范广平,王建,扬继安,冯彩波,李连银;雷达与闪电定位资料在高炮人工防雹中的应用[J];气象;2002年04期 |
2 |
杨国锋,汤达章,刘晓,张一平;一次强风暴天气闪电定位资料与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J];气象科技;2005年02期 |
3 |
何明元,石汉青;卫星闪电定位校正[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4 |
孙安健
,何素兰;北京地区烟、雾气候特征与大气污染[J];气象;1983年02期 |
5 |
谢在永;;学点“商业气象学”[J];科技潮;1997年10期 |
6 |
田志会;郭文利;赵新平;王志华;郑大玮;;北京地区1km~2网格植物气候生产力的估算[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02期 |
7 |
张志刚;高庆先;矫梅燕;毕宝贵;延昊;任阵海;;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源地和传输路径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
8 |
董鹏捷;吴正华;;北京2008年奥运期间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暴雨灾害;2008年02期 |
9 |
张健;章新平;王晓云;张剑明;刘燚;肖艳;;北京地区气温多尺度分析和热岛效应[J];干旱区地理;2010年01期 |
10 |
王静;杨复沫;王鼎益;贺克斌;;北京市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特征及其相关性[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1期 |
11 |
郭高轩;刘久荣;许亮;辛宝东;;近300年来北京地区降水的变化特征[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12 |
王馥棠,李郁竹;北京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1964年03期 |
13 |
陈流;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玉米生产力与光、温条件[J];地理研究;1987年02期 |
14 |
徐敬;丁国安;颜鹏;王淑凤;孟昭阳;张养梅;刘玉彻;张小玲;徐祥德;;北京地区PM_(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5期 |
15 |
邓长菊;王春华;;北京地区的紫外线指数及防护[J];科技潮;2008年09期 |
16 |
董鹏捷;康玉霞;刘建忠;;北京2008奥运开幕式日消(减)雨过程降水响应分析[J];气象;2008年S1期 |
17 |
王喜全;王自发;虞统;龚晏邦;;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对北京PM10污染的预示作用[J];科学通报;2009年01期 |
18 |
丁海燕;郑祚芳;刘伟东;;北京1951—2008年升温趋势和季节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3期 |
19 |
李庆祥;黄嘉佑;;北京地区强降水极端气候事件阈值[J];水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
20 |
左大康;;北京地区的太阳能资源[J];地理科学;198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