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隐樵;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的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3期 |
2 |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HUBEX试验期间淮河流域陆面过程特征的初步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1年06期 |
3 |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陆面过程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2期 |
4 |
赵鸣;;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J];暴雨灾害;2008年02期 |
5 |
刘树华,文平辉,张云雁,洪钟祥,胡非,刘辉志;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敏感性实验[J];气象学报;2001年05期 |
6 |
布和朝鲁,纪立人,崔茂常;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年01期 |
7 |
郑彬;蒙伟光;;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I: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
8 |
“黑河试验”核心小组;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HEIFE)[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9 |
王胜,张强,卫国安;敦煌干旱区一次降水过程陆面特征模拟[J];干旱气象;2004年04期 |
10 |
胡隐樵,高由禧;黑河实验(HEIFE)──对干旱地区陆面过程的一些新认识[J];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
11 |
杨小松,林朝晖,戴永久,郭裕福;IAP94陆面过程模式在淮河流域的验证试验(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1期 |
12 |
隆霄,王澄海,郭江勇,刘海;干旱区天气、气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03年04期 |
13 |
王建凯;王开存;王普才;宗雪梅;;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计算模式[J];大气科学;2008年05期 |
14 |
姚洁;陈海山;朱伟军;;北半球陆面过程对全球变暖响应特征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15 |
郭宏军;李磊;吴志皇;谢丽萍;;不同陆面过程对暴雨数值模拟的敏感性研究[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年03期 |
16 |
史学丽;陆面过程模式研究简评[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
17 |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马耀明;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Ⅱ):逆湿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04年02期 |
18 |
陈乾;毛玉琴;李宝梓;;甘肃马衔山区陆面过程与降水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7年01期 |
19 |
梁乐宁;陈海山;;春季华南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
20 |
刘晶淼,王纪军,丁裕国;计算非均匀地表通量的一种简化PDF及其应用[J];高原气象;2002年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