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径流方案对区域气候模式的作用及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长江流域1998年夏季大暴雨其间的气候状况,模拟结果显示模式比较成功,并计算了长江流域地表径流。在此基础上,采用通用可变渗透力(GVIC)的地表径流计算方案,改善了6月长江流域600mm降水量的大小和落区的模拟,使得300mm的降水闭合等值线覆盖的范围与实测更吻合。GVIC对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GVIC方案通过改善气候模式在长江流域水汽的辐合上升,增加了700hPa以下大气中的含水量,从而改善长江流域降水的模拟。
|
|
|
|
1 |
赵茂盛,Ronald P.Neilson,延晓冬,董文杰;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可能影响的模拟[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
2 |
田汉勤;陆地生物圈动态模式:生态系统模拟的发展趋势[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
3 |
高学杰,罗勇,林万涛,赵宗慈,Filippo GIORGI;土地利用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4期 |
4 |
季劲钧,余莉;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
5 |
曾庆存,林朝晖,周广庆;跨季度动力气候预测系统IAP DCP-II[J];大气科学;2003年03期 |
6 |
马耀明,刘东升,苏中波,李召良,Massimo Menenti,王介民;卫星遥感藏北高原非均匀陆表地表特征参数和植被参数[J];大气科学;2004年01期 |
7 |
牛国跃,洪钟祥,孙菽芬;陆面过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
8 |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陆面过程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2期 |
9 |
魏和林,符淙斌;下垫面非均匀性的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年02期 |
10 |
周锁铨,缪启龙,吴息,吴战平,于俊伟,刘益兰;日照百分率的小网格分析方法[J];气象科学;1993年02期 |
|
|
|
|
|
1 |
薛永康,曾凡荣,AdamC.Schloser,SamonJ.Allen;一个植被模式的检验和它在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
2 |
付培健,王世红,林有恒;大气环流模式中地面参数化的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
3 |
丁一汇,吴晓曦,马淑芬;1991年江淮暴雨期地气通量与混合层结构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7年03期 |
4 |
张晶,丁一汇;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一部分:陆面过程模式及其“独立(off-line)”模拟试验和模式性能分析[J];气象学报;1998年01期 |
5 |
丁一汇,张晶,赵宗慈;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二部分: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的耦合模拟试验[J];气象学报;1998年04期 |
|
|
|
|
|
1 |
张红平;周锁铨;薛根元;孙琪;;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水文模式耦合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2 |
龚威,李维亮;中国区域气候模式对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03期 |
3 |
董文娟,王兰宁,谭言科,胡邦辉;气候嵌套模式的进展及双向嵌套模式对降水的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4 |
熊喆;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气候时空演变特征的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2期 |
5 |
刘华强
,钱永甫
,郑益群;嵌套域大小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效果的影响(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1期 |
6 |
汤剑平,苏炳凯,江静,赵鸣,潘益农,符淙斌;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区域气候模式[J];大气科学;2001年02期 |
7 |
钱永甫,刘华强;论区域气候模式与全球模式嵌套时边界区的选择[J];大气科学;2001年04期 |
8 |
李凯;曾新民;;一个区域气候模式水文过程的改进及年尺度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08年03期 |
9 |
刘华强,钱永甫;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对冬夏季月平均场的模拟试验[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0 |
郑益群,苗曼倩,钱永甫;湍流动能闭合方法在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199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