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
【摘要】:正 1 引言为了研究季风强弱年际变化以及对夏季降水和旱涝的影响,建立一个能表征季风强弱年际变化的指数是十分必要的。在南亚,夏季风的强弱通常以季风季节(6~9月)全印度地区总降水量的多少定义成指数来表示季风的强弱。Webster和Yang Song根据南亚纬向季风环流,采用平均纬向风切变定义了一个大尺度南亚季风指数作为南亚季风强弱指标。Goswami等定义了一个季风Hardly环
|
|
|
|
1 |
王宝鉴,李栋梁,黄玉霞,王劲松;东亚夏季风异常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
2 |
李万彪,周春平;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3 |
周春平,李万彪;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4 |
刘广深,米家榕,戚长谋,林学钰,杨春雷;东北地区降水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5 |
刘广深,戚长谋,林学钰;树轮──流域径流变化的记录[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6 |
李峰;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7 |
张立峰,何金海,许建平,孙朝辉;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J];东海海洋;2005年01期 |
8 |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
9 |
彭子成,陈特固,聂宝符,刘桂建,贺剑峰,程继满;近50余年来南海西沙海域冬季风强度的变率[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
10 |
严中伟;关于全球冷暖和亚、非夏季风区干湿变迁之联系的一个述评[J];地理学报;1995年05期 |
|
|
|
|
|
1 |
冯明,王保家,熊守权;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1期 |
2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
3 |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4 |
刘瑜,马振锋,陶云,龙春华;云南2002年雨季偏早的环流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3年S1期 |
5 |
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卫捷;长江中下游致洪暴雨的多尺度条件[J];科学通报;2002年06期 |
6 |
何金海
,T.Murakami,T.Nakazawa;1979年夏季亚洲季风区域40—50天周期振荡的环流及其水汽输送场的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
7 |
王黎娟,何金海,管兆勇;苏门答腊地区对流活动及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8 |
李崇银;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一个分析研究[J];气象学报;1992年01期 |
9 |
刘瑜;云南雨季早迟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0年07期 |
10 |
鲍媛媛,李锋,矫梅燕;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J];气象;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