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
【摘要】:正 1 引言2003年6月21日至7月22日,淮河上游及沿淮淮北地区普遍出现降雨强度超过1991年的降雨过程,降雨量接近或超过了1991年,流域平均降雨次于1954年,为近50年来第二位,形成了流域性洪水。根据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从2003年6月21日08点到7月23日08点(北京时)的地面累计降水图上(如图1)可以看到,这段时间的淮河流域中最大累计降水量超过了800mm,普遍超过600mm。从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的持续降雨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
|
|
|
1 |
王立琨,陶祖钰,杨阳,王旭,马禹;1998年长江洪水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 |
徐祥德,陶诗言,王继志,陈联寿,周丽,王秀荣;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2年03期 |
3 |
吕艳彬,郑永光,李亚萍,陶祖钰;华北平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的环境和条件[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4期 |
4 |
谢安,毛江玉,宋焱云,叶谦;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
|
|
|
|
|
1 |
郑永光;陈炯;费增坪;王洪庆;张焱;;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及环境条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2 |
周长艳;李跃清;;四川“9·3”大暴雨中的水汽输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3 |
徐祥德,苗秋菊,张胜军,谭德宝,刘还珠;长江流域洪水过程强信号敏感区水文气象相关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3期 |
4 |
张胜军,徐祥德,吴庆梅,苗秋菊,谭德宝;荆江河段洪水过程云系关键影响区卫星亮温T_(BB)相关场特征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5期 |
5 |
周长艳,李跃清;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5期 |
6 |
章新平,孙维贞,刘晶淼;西南水汽通道上昆明站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
7 |
康红文,谷湘潜,祝从文,Paul Whitfield;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评估[J];大气科学;2004年06期 |
8 |
闫俊岳;刘久萌;蒋国荣;王辉;柳艳菊;姚华栋;;南海海—气通量交换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7期 |
9 |
何金海,刘芸芸,常越;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05年01期 |
10 |
吕胜辉,高艳红,刘伟;华北平原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2期 |
|
|
|
|
|
1 |
李玉兰,王婧嫆,郑新江,过文娟,黄文根;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2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
3 |
斯公望
,杜立群;南亚高压北缘的高空气流发散与梅雨锋暴雨发展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87年02期 |
4 |
谢安,宋焱云,毛江玉,叶谦;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4期 |
5 |
谢义炳,戴武杰;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个例计算[J];气象学报;1959年02期 |
6 |
石定朴,朱文琴,王洪庆,陶祖钰,顾雷;中尺度对流系统红外云图云顶黑体温度的分析[J];气象学报;1996年05期 |
7 |
陶祖钰,王洪庆,王旭,马禹;1995年中国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J];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
8 |
朱乾根,吴洪,谢立安;夏季亚洲季风槽的断裂过程及其结构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9 |
许健民,季良达,王峰,黄涛,崔小平;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平均云图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
10 |
马禹,王旭,陶祖钰;中国及其邻近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普查和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06期 |
|
|
|
|
|
1 |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2 |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3 |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4 |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5 |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6 |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
9 |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10 |
卫捷;陶诗言;张小玲;;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成因的初步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