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SO暖位相向冷位相转换过程中的海气耦合研究
【摘要】:正 使用了热带太平洋地区(124°E~70°W,29°S~29°N)SST月平均距平格点(2纬度×2经度)资料(简记为SSTA),热带太平洋地区(129.375°E~73.125°W,29°S~29°N)海面风月平均距平格点(5.625纬度×2经度)资料(简记为SSWA),资料均来源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时间序列为1970年1月到1989年12月。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和SSWA同期耦合的主要空间型;对资料进行处理后,计算了SSTA和SSWA不同时期的最大相关型,得到了E1 Nino事件向La Nina事件转变中热带太平洋SSWA场的演变,利用E1 Nino盛期后热带太平洋SSTA的合成分析,讨论了E1 Nino事件向La Nina事件转换过程中的海气耦合过程。
|
|
|
|
1 |
谢强;李海洋;王东晓;;热带太平洋盐含量的年际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
2 |
李海洋;谢强;王东晓;;1980~1999年热带太平洋次表层盐度年际变化同化数据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6期 |
3 |
孙安健,李晓燕;1994/1995ENSO与全球气候异常[J];甘肃气象;1996年02期 |
4 |
GeorgeJ Kukla
,李勇军;末次间冰期和早冰期的ENSO事件[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04期 |
5 |
蒲书箴,赵进平,于卫东,赵永平,杨波;中国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1998-2002)[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
6 |
吴培木,李立,廖康明;热带太平洋海面对EL97/98事件的响应及ENSO预测[J];台湾海峡;2001年04期 |
7 |
郭品文;李汀;姜玥宏;;北半球冬季环流异常与ENSO的非线性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8 |
倪允琪,邹力,刘颖;ENSO和西太平洋暖池对我国气候影响的诊断分析研究[J];气象科学;1995年04期 |
9 |
江吉喜,范梅珠;ENSO的气象卫星监测方法[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2期 |
10 |
郭艳君,翟盘茂,贺敬安;OLR资料在ENSO监测中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11 |
胡博;李维京;陈鲜艳;木本昌秀;;全球增暖对ENSO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2期 |
12 |
容新尧,杨修群;全球海洋大气耦合环流模式中的ENSO特征对气候背景态改变的敏感性[J];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13 |
于卫东,巢纪平;热带太平洋ENSO期间的海气相互作用分析——大气环流无旋和无辐散分量的年际变化[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8期 |
14 |
李崇银;穆穆;周广庆;杨辉;;ENSO机理及其预测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
15 |
梁晓妮;俞永强;刘海龙;;ENSO循环年代际变化及其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
16 |
李熠;杨修群;黄世成;;年际时间尺度上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ENSO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9年S1期 |
17 |
周广庆,曾庆存;LAP ENSO预测系统预报技巧的时间依赖性及对1999年La Nia事件的预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2期 |
18 |
赵珊珊;周天军;杨修群;孙旭光;朱益民;;1976/1977年前后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年际异常的变化[J];大气科学;2008年02期 |
19 |
顾小丽;李培良;;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1期 |
20 |
张启龙;蔡榕硕;齐庆华;郑冬梅;;西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时空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