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玉米育种新途径——玉米倍性育种技术及杂优研究
【摘要】:本文对玉米同源四倍体的诱变技术及其同源四倍体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诱变采用脱脂棉包细芽生长点,滴秋水仙碱液于脱脂棉的技术处理,这一技术的特点是只处理幼芽生长点,不处理根部,4个自交系的各种处理中发现幼芽在2~3mm,秋水仙碱浓度在0.2%,温度在16℃~20℃,处理24小时,效果最好,平均诱变率达48.3%.处理后的幼芽变粗,芽长变短,经根尖细胞染色体鉴定,2n=40,同源四倍体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同功酶的测定,与二倍体均有明显差异,证明加倍成功,同源四倍体自交系杂交后,F_1幼苗生长优势明显,籽粒产量也有优势,但不同组合间差异很大.
|
|
|
|
1 |
李造哲,云锦凤,马青枝,于卓;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_1与BC_1酯酶同工酶分析[J];草地学报;2000年03期 |
2 |
李造哲,马青枝,云锦凤,赵爱桃;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_1同工酶分析[J];中国草地;2000年05期 |
3 |
王敏琴,鲍雪珍,王晓红;葡萄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4 |
李纯,汤坚,丁珊,孙继美;白僵菌酯酶同工酶薄层等电聚焦电泳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5 |
丁士林,朱秀珍,洪泽;猕猴桃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6 |
王桂英,胡素芹,于同泉;豆科蔬菜种子贮藏蛋白的电泳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7 |
帅素容,张新全,杜逸;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遗传特性比较研究[J];草地学报;1997年04期 |
8 |
张成合;宋长志;王淑芳;;多倍体育种综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9 |
帅素容,张新全,毛凯,杜逸;德国白三叶品种与中国西部白三叶地方品种同功酶比较研究[J];草业科学;1998年02期 |
10 |
李造哲,马青枝,云锦凤,于卓;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_1与BC_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草业学报;2001年03期 |
|
|
|
|
|
1 |
谢家雍;水稻单叶净光合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J];贵州农业科学;1983年03期 |
2 |
高立荣;关瑞庭;;同源多倍体荞麦育种试验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1986年03期 |
3 |
罗耀武,阎学忠,陈士林,乔子靖;高粱同源四倍体及四倍体杂交种[J];遗传学报;1985年05期 |
4 |
罗耀武,乔子靖,阎学忠,陈士林,王耘,张立森;诱导高粱同源四倍体初报[J];遗传;1981年04期 |
5 |
朱必才,高立荣;同源四倍体荞麦的研究——Ⅰ.同源四倍体荞麦与二倍体普通荞麦的外部形态及细胞学比较[J];遗传;1988年06期 |
6 |
陈志勇,吴德瑜,宋文昌,张玉华,秦瑞珍,鲍文奎;同源四倍体水稻育种研究的近期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